楠木軒

中國對資源環境超載地區“亮紅燈”將成長期制度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綜合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陳溯)近年來,中國一些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上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為有效規範區域開發秩序、合理控制開發強度,中國計劃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22日,記者就該機制的相關情況採訪了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副巡視員馬強。

  “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對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狀況開展綜合評價,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不同區域國土空間的特點和屬性,開發現狀、潛力和超載狀況,明確區域資源環境超載問題的根源與癥結,從而實施差異化的管控與管理措施。”馬強表示,長效機制的建立,將切實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

  資料圖:航拍如皋長青沙備用水源一汪清泉美景。於從文 攝

  近日,中國印發了《關於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對機制的建立提出了詳細的規劃建議。意見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為超載、臨界超載和不超載三個類型,並根據資源環境耗損加劇與趨緩程度,進一步分為紅色、橙色、黃色、藍色和綠色五個預警等級。

  馬強表示,除了評價等級,該機制最關鍵的特點就是具有管控功能。按照激勵與約束並重的原則,意見重點設計了綜合配套措施與單項管控措施,體現了“有賞有罰”的理念。

  馬強介紹,綜合配套措施重點對紅色預警區、綠色無警區以及預警等級相互轉變區實施綜合管理。對於紅色預警區,將實施最嚴格管控措施,包括區域限批,對嚴重破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企業、管理不力的政府部門負責人等責任主體進行嚴厲處罰。

  該機制還將建立一體化監測預警評價機制,即對全域國土空間進行定期監測預警,對超載地區開展加密實時監測預警。

  馬強表示,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需要做好前期各個地區的“評價”工作,同時要建設好數據庫和信息技術平台作為整個機制的基礎。

  意見提出,要在2018年年底前建立監測預警數據庫和信息技術平台,於2020年年底前組織完成全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普查,併發布綜合評價結論。

  馬強介紹稱,目前中國國家發改委已開展了京津冀地區試評價,瞭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構建長效機制的經驗和做法,“接下來最關鍵的是加快技術方法的研究,根據不同地域單元的情況科學制定機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