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國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興國寺緊鄰秦安縣博物館。該寺始建於元至順年間(公元1330年-1332年)。

寺內現存主要建築有金剛殿、天王殿、韋馱殿、般若殿,依次排列在由西向東的中軸線上,鐘鼓樓、伽藍殿位於兩側,寺內建築羣錯落有致,古樸典雅,是甘肅省現存最早的磚木結構古建築之一。

明代官修縣誌《秦安志》將興國寺列為秦安八景之一,並美其名曰“興國梵宮”。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自興國寺建成之日起,已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變遷,明清兩代進行過多次的修繕,但其主體建築依然保留着元代的建築風格,其中位於寺內的般若殿就是元代建築風格的代表之作、集大成之作、元代首創的斜梁式建築風格集中體現在這座般若殿上。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般若殿也叫大雄寶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大殿帶廊前檐顯五間,般若殿前檐斗拱為六鋪作三下昂計心造,每補間施一攢,補間鋪作45度斜昂。大殿用檐柱四根,中軸線左右兩側的兩根柱子渾圓碩大,柱頭卷剎為覆盆狀,柱身下是素面圓形柱礎,粗大的四根角柱明顯高於檐柱。這種設計增加了建築四隅的強度,這是古建築中典型的“柱側角”和“柱生起”作用,增加了建築的協調性和穩定性,非常符合建築力學原理。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兩山和後檐斗拱為五鋪作雙下昂計心造裏轉偷心造雙跳華拱,為使前檐斗拱與兩山和後檐斗拱至令拱上找平,前柱頭標高隨之下調。這種斗拱設計讓整座建築雄渾壯美,氣魄雄偉。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般若殿側面照,完美的單檐歇山頂,歇山頂上布灰筒板瓦。歇山頂正中部分安置走獸,垂脊和戧脊上裝飾瑞獸瓦當,戧脊上還有天王,、獅子、豹子、馬、狗的圖案。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般若殿後面磚牆木斗拱,是古代磚木結構建築的特色,也體現着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般若殿飛檐斗拱,異常完美的角度,複雜的榫卯構件,穩定的力學原理。般若殿的建築風格和藝術成就在此處得以完美體現。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般若殿柱頭前檐下方的木雕龍首構建,這也是元代的建築風格,龍首怒目相視,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也是般若殿眾多藝術成分中的一件完美藝術品。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前檐斗拱,玲瓏的榫卯構件,斗拱是中國古建築結構的關鍵部件,在橫樑和立柱之間明顯地挑出,用以承載頂部的重量,將屋檐的荷載傳遞到立柱上。斗拱藴含着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也體現着古代建築者的非凡想象力和匠心獨具的藝術特色。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側面的正方形斜梁構件,一直延伸到殿內,殿內沒有垂直的承重柱,只靠左右的斜梁來承載屋頂的重量,不得不感嘆古代工匠的創造力。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大殿柬額上方懸掛着明代胡瓚宗題寫的“般若”木匾,木匾題寫於明嘉靖丙午年間(公元1546年),“般若”二字筆力雄健蒼勁。江蘇鎮江焦山“海不揚波”、山東濟南“趵突泉”、曲阜孔廟“金聲玉振”都是出自胡瓚宗的手筆。胡瓚宗是秦安人,歷任河南布政司,山東巡撫,胡瓚宗為官廉潔,政績斐然,“至能稱職”。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般若殿坐東向西,通長11.7米,大殿副階用六梗檐柱分成五間,樑架結構為徹上露明造,這就是元代首創的斜梁構件法。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殿內右側斜樑架結構--徹上露明造,元代首創的斜梁構件法。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殿內金柱採用減柱造的設計理念,這種設計使大殿內的空間開闊了不少。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1963年,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佈興國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興國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國務院將興國寺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般若殿保留了元代首創的斜梁式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文化和藝術價值,為研究元代建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9 字。

轉載請註明: 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這座雄偉壯觀的般若殿,是元代建築的傑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