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度,他們熱得穿短袖幹活 ——中國製冰師護冰“雪游龍”

新華社北京延慶2月17日電題:零下20度,他們熱得穿短袖幹活

——中國製冰師護冰“雪游龍”

新華社記者張驍、馬邦傑

製作游龍般蜿蜒的延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難度不亞於呵護一件“藝術品”。世界車橇賽道的製冰師幾乎清一色是“洋麪孔”,但隨着北京申辦冬奧成功,為“雪游龍”培養本土製冰師成為“必答題”。經過兩年多的漫長磨鍊,中國製冰師告別青澀,首登奧運賽場。

車橇賽道製冰,中國人一樣行

車橇賽道對製冷温度、賽道表面清潔度要求高,而且雙曲面彎道多、距離長,是一種半户外條件下的山地場館賽道製冰。

2019年9月,延慶賽道主體合龍貫通,場館建設單位和承建單位開始籌建本土製冰師隊伍,為場館長期運營奠定基礎。

按照國際單項組織要求,新賽道辦賽前必須通過場地預認證。但賽道冰面誰來制、怎麼制,怎麼修型,怎麼養護?國內沒有經驗可循。場館製冰主管孫悦曾經參與制冰師選拔。在他看來,身高、體重、年齡、力量是“硬槓槓”,能吃苦、善學習、踏實負責是留下來的關鍵。

服務冬奧是塊金字招牌,面試場面火爆,但山地製冰工作強度大,幾百人面試只遴選出13人。除早期建設者外,更多人是“跨界跨項”。朱永濤幹過銷售,王國興是退伍偵察兵,結緣冬奧是意料外的幸運。

2019年底,首批製冰師赴韓國平昌培訓,多數人第一次出國。培訓安排得緊湊,第二天就上了賽道,老外手把手地教,但大家站都站不穩。“語言交流是最大障礙,每句話都離不開翻譯。”朱永濤形容自己是一張白紙、一塊海綿,拼命地記錄、吸收。

回國後,為了抓住賽季末最後的實操機會,青澀的中國製冰師開始獨立探索。2020年初,在賽道未完工的情況下,中國製冰師每晚9點到次日凌晨3點,利用零下20攝氏度的自然温度,在第九號彎道摸黑練習製冰。山間寒風凜冽,但很多人熱得穿短袖幹活。

2020年3月,聘請的外籍製冰師到場為中方答疑解惑。孫悦保留着當時的課表:加練體能,練習單人、雙人及三人配合清掃,進行補冰和突發情況處置培訓;午飯後練習拆卸擋板,提升修冰技術,加速巡視賽道;晚飯後自學英語。12個小時安排得滿滿當當。

修冰非常消耗體力。“雪游龍”賽道世界最長,16個彎道高牆段很多,大家乾得很吃力。退伍軍人王國興變身體能教練,帶着大家晨跑、練俯卧撐、做仰卧起坐,吃增肌餐。

“賽區每天早上有口號聲,讓人以為軍人或者運動員來了,其實是製冰師。”王國興説,一開始跑5公里大家跟不上,後來加到了8公里。兩個月後,所有人精瘦了一圈,顯出了肌肉塊兒。

為了充實保障力量,中國製冰師隊伍擴充至20人,日復一日的訓練盼來了好消息。2020年9月,預認證一次性通過,中國製冰師大受鼓舞:車橇賽道製冰,中國人,也能做到!

只會“製冰”不是合格的製冰師

場館主設計師張玉婷見證了“雪游龍”從無到有的全過程。在她看來,車橇賽道製冰要求極高,是“二次成型”的過程。“高速運動下,細微的差別會給運動員帶來不同的滑行體驗,讓賽道更具挑戰。”

除了出發區和結束區有大塊平整冰面和直線賽道,可以用特製修冰車提高工作效率外,賽道上16個角度各異、陡度不同的彎道都需要製冰師手工養護。

製冰師工作間是他們的“彈藥庫”,擺放着上百把冰刀和冰鏟,以及特製磨刀機和被稱作“拖拉機”的特製修冰車。養護延慶賽道不能完全照搬外國經驗,孫悦把中國製冰師的提升過程稱為“自省”。

“雖然叫製冰師,但不能只會‘製冰’。”孫悦説,外國製冰師身材魁梧,制式冰刀並不適合中國製冰師。大家結合實際,每個人特製出兩三把專屬冰刀。最長的1.5米,加上大刀頭重近30斤。修冰時,準備好備用刀片,回來還要磨刀。這其中涉及切割、焊接、磨刀等專業知識。開“拖拉機”前提是會開車,握着方向盤的司機要和車尾處控制修冰機械的人密切合作,這也需要反覆磨合。

2021年,“雪游龍”場館團隊異常忙碌。春節後要立即舉辦測試活動,下半年要保障鋼架雪車、雪橇、雪車三項測試賽,之後到現在一天沒休息。

場館後勤副主任李長洲曾在測試賽期間告訴記者,車橇賽道冰面不僅要硬度適中、表面平滑,還不能有任何塵土落葉,尤其不能結霜,否則會損傷運動員滑行裝備、影響滑行速度。

“那時製冰師兩班倒,24小時作業。”孫悦回憶説,運動員滑行前要先養護賽道兩遍,在滑行間歇清掃養護,一旦塔台提示運動員即將出發,製冰師要迅速跨出賽道。夜間滑行過後,賽道需要“大保”,所有人養護完彎道到結束區集結,用冰水混合物修補賽道,幹完活天已經矇矇亮。

高強度工作讓中國製冰師迅速成長。

朱永濤説,起初10個人維護一遍賽道需要半個小時,後來縮減到20分鐘,最快到10分鐘。製冰師從9號彎處將賽道分為兩個養護段,5個人幹一段。第一個人將高牆碎冰掃到賽道底部,第二個人倒着走往外剷雪,第三個人正着走幫第二個人把雪掃到鏟子裏,第四個人負責精掃,第五個人澆冰養護,彼此站位間距有明確要求。正是通過“摳細節”來省時間、保質量,最終形成“中國工作標準”。

工作結束半小時得知中國奪牌

保障冬奧會前,他們要為制服背後的“中國製冰師”五個字負責。冬奧會到來時,他們換上了新裝,胸前印着五星紅旗。

最終“大考”到來,已經具備獨立工作能力的中國製冰師與外籍製冰師並肩作戰。冬奧保障標準高,但賽道保養時間比測試賽時相對充裕,每天干18個小時基本滿足需要。

2月11日,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第四輪滑行過後,閆文港斬獲銅牌,這是中國車橇運動員第一次站上冬奧會領獎台。

在賽道旁保障的王國興聽到慶祝聲,但不確定發生了什麼。“製冰師工作時不能帶手機,對講機裏只有塔台工作信息。半小時後回到工作區我才知道成績,一下就哭了。這幾年的努力,值了!這是我們所有人的感受。”

每年9月到次年3月是車橇項目賽季,製冰師必須在崗堅守。這三年,中國製冰師們與冬奧“一起向未來”,都成長了很多。朱永濤年輕好學、善於觀察管理,已經被任命為製冰師隊長,讓母親白慧霞非常驕傲。

17日下午,記者撥通了白慧霞的電話。在被問及朱永濤幾年沒回家過年時,在河南老家的她直接落淚了:“孩子已經三年沒回家過年,今年除夕夜説了幾句話之後也沒再聯繫,知道他忙。”

“兒子能為國家作貢獻是我們一生的驕傲。”白慧霞説,總有人問她,兒子這幾年在北京忙什麼呢,“我説,幹冬奧呢!”(參與採寫:實習生周粵婷)

來源:新華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1 字。

轉載請註明: 零下20度,他們熱得穿短袖幹活 ——中國製冰師護冰“雪游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