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0號,馬斯克除了宣佈特斯拉營收新高之外還透露了一個消息。
第三季度特斯拉淨利潤已經33億美元,這是特斯拉連續第13個盈利的季度;比這更吸引人的,是特斯拉接下來要推出一台只有Model 3/Y一半成本的車型,而且這台車的產銷量將會超過目前所有特斯拉銷量的總和。
這台車的命名還沒定,細節更是不多,但它會用上新的平台,而且正在研發當中。預計成本會控制在2.5萬-3萬美元左右,可以肯定的是這台“新特斯拉”會比目前在售的Model 3更小。
這台車的任務,做到“全民特斯拉”才算成功。
馬斯克能不能讓這件事成真?
技術手段,是降本的唯一出路?在汽車行業中,一輛車的成本中包含了營銷成本(特斯拉幾乎沒有)、研發成本、生產成本等幾部分構成。而馬斯克始終認為,汽車的成本最根本的還是在工廠,效率決定了整車製造的成本。
馬斯克一直以來,在生產端,都是通過技術手段來達到降本的目的。
就拿特斯拉的大型壓鑄機來説,雖然短期投資很大,會增加成本支出,但從長期角度而言,可以把數十個或者數百個零部件濃縮為1-2個,此類技術的應用,加以批量的車型製造,會持續不斷地均攤製造成本。
以德州工廠生產的Model Y 為例,一體壓鑄技術將原本171個獨立零件集成2個大型壓鑄單件零件,減少了超過1600個焊點、減少製造成本和人工成本,從生產端就已經降低造車成本。
那麼在之後的特斯拉新車上,會用上一個全新的平台,一體壓鑄還會不會繼續使用?
馬斯克表示過“我們將要把從S、X、3、Y、Cybertruck和Semi中學到的所有東西,都用在這個新平台上。”
大膽猜測一下,這台新車能用的好技術。一體壓鑄零部件(Model 3/Y、Semi都用過)、4680電池(部分美產Model Y使用),線控轉向技術(Cybertruck或許會先用上)理論上這是一個降本的好技術,沒有硬鏈接、減車重,對續航里程非常友好。並且會依舊採用純視覺方案做感知(似乎有些理解特斯拉一直堅持純視覺的初衷,是否為了這台車準備的?)
生產成本之外,電池成本依舊是特斯拉降低成本的另一個重點。在電池設計、電池工廠建設、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車輛集成這幾大部分全部實現自研之後,能給特斯拉每輛車降低接近70%的支出,從而也能降低核心零部件的成本。
接下來的關鍵,是4680電池。這是特斯拉明年和以後幾年當中降本增效的關鍵,目前只在部分美產Model Y車型上出現,國內暫時無緣。可以預測一波,4680電池不會短期內覆蓋所有特斯拉產品,馬斯克把它看成一個長期計劃,到2026年的時候它仍然處於“成長中”的狀態,仍需要繼續技術迭代。
長期目標也還是北美年產 1000GWh,等到了技術的後期形態,降本的效果會更為顯著;特斯拉4680電池的能量密度比現在使用的三元鋰電池包提升了5倍,續航里程提升了16%,輸出功率提升了6倍,成本降低了14%。
做個推算,特斯拉Model Y美版售價6.599萬美元-6.999萬美元,按照電池成本佔整車約三分之一的比例計算,電池成本約為2.177萬美元-2.309萬美元。按照特斯拉所表示,4680電池包成本下降14%,那麼原本2.309萬美元的電池包最後能達到約為2萬美元的價格。
最後一點,可能會把一體壓鑄零部件閹割麼?
很大的概率是不會給新車用,雖然使用一體壓鑄零部件能解決掉多個零部件的煩惱,但為了壓低成本,這麼做,只會帶來一個弊端。雖然售價可能會便宜,但如果對一體壓鑄零部件造成碰撞/損傷,修復費用可能會很高。一體壓鑄,大概率不會出現了。
當特斯拉準備走量,誰能不慌?這一次,特斯拉的對手已經不僅僅是大眾、豐田這些傳統汽車品牌。特斯拉的主要競爭對手現在是比亞迪。比亞迪可能會在今年年底生產 100 萬輛電動汽車,並且已經有3萬美元左右的車型海豹。國內而新勢力,像蔚來汽車也正在籌劃一個子品牌,計劃生產低價格車型,但目前沒有具體明確品牌如何規劃。
以上兩個品牌,是在產品技術、質量等方面都有比較成熟表現的前提下才推出或計劃推出低價產品下沉市場。而不是純為了壓低價格推出的“低價產品”,這樣一來在競爭力上還佔有一些優勢。另外,本田也將會在未來的5年內,推出多款在3萬美元以內的純電車型;豐田、大眾等品牌,暫時沒有這類產品的規劃。
目前來看,也只有比亞迪能夠給特斯拉帶來一定的威脅,但特斯拉現在不慌不忙的節奏也足矣説明其帶來的威脅不算大。以目前來看,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市場需求仍然非常強勁,已經超出預期。這就讓特斯拉在短時間內推出新車型的動力有所降低,解決Model 3/Model Y訂單的交付問題才是他們的當務之急。
最早會在2023年底,最遲可能等到4680電池技術迭代較為成熟,節點會在2026年左右。
這麼理解,如果其他品牌能在特斯拉想涉足的領域帶來一定的威脅,那低價新車的推出進度會提前,相應的技術先進度不會很高、成本降的不夠徹底;如果,Model 3和Y依舊有很強的競爭力,能讓其繼續盈利,或許低價新車會等到技術突破、降本見效之後推出。
大膽設想一下,如果特斯拉推出了一款價格在2.5-3萬美元(約18-21萬元)區間的新車型,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
首先對特斯拉而言,更低端的車型勢必會讓其更容易的佔領更多市場份額。而對整個行業來説,可能會掀起一波新的內卷,在新車有足夠價格優勢的前提下,有定價權的特斯拉,或許會倒閉國內新勢力品牌跟着降。
但相對特斯拉的低成本,國內新能源車企能降得下來、扛得住的,目前只有比亞迪;至於其他沒有自研能力,大多數核心零部件靠供應商支持的品牌,價格能否降得下來、能堅持多久,都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