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德產業深層聯動 一汽-大眾要做模範生

推進中德產業深層聯動 一汽-大眾要做模範生

  依靠紮實的體系能力,一汽-大眾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恢復生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一汽-大眾累計銷售新車1211192輛,是唯一銷量突破百萬輛大關的乘用車企業。

推進中德產業深層聯動 一汽-大眾要做模範生

  作為我國首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乘用車企業,一汽-大眾的成績單不僅顯示出其合資31年來的奮鬥成果,也讓人看到中國汽車產業加強創新、推動合資合作進入新階段的堅定步伐。

推進中德產業深層聯動 一汽-大眾要做模範生

  一汽-大眾根據其“2025戰略”升級了企業願景,宣佈進入“合資合作2.0階段”。與之前“1.0階段”相比,新階段最突出的提升,就是更強調“共創共贏”的價值理念。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當年一汽正式成立,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汽車工業,到改革開放後一汽-大眾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叩開汽車私人消費的大門,再到今天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汽車市場,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技術全球領先……中國汽車業的發展速度和成果有目共睹。

  作為我國首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乘用車企業,打開一汽-大眾的成績單,不僅能看到其合資31年來的奮鬥成果,也能看到中國汽車產業加強創新、推動合資合作進入新階段的堅定步伐。

  在挑戰面前拿出的成績單更提氣

  “一汽-大眾過去31年的成功,證明了經濟全球化如何讓更多人受益。”一汽-大眾(技術)副總經理迪亞德(Andreas Dick)坦言,雖然眼下國際形勢變幻莫測,但必須保護全球化以及全球化所創造的福利。

  2021年,一汽-大眾以累計銷售新車1857777輛的成績,再次奪得中國乘用車企業銷量冠軍,取得三連冠。這一出色的市場表現,讓中德股東雙方一致決定接續合作關係,持續推進“合資合作2.0時代”。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8月,一汽-大眾銷售新車167575輛。今年1-8月,一汽-大眾累計銷售新車1211192輛,是唯一銷量突破百萬輛大關的乘用車企業。

  今年以來,受到局部疫情反覆、供應鏈受阻以及上游原材料價格高企等因素影響,中國汽車產業遭遇了巨大挑戰。一汽-大眾相關負責人透露説,依靠紮實的體系能力和及時調整,一汽-大眾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恢復生產,6月銷量就反彈至214255輛,環比增長39.8%,同比增長45.5%,幾乎是單月完成了過去一個半月的產銷任務。

  “一汽-大眾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公司所有員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迪亞德回憶説,為了克服供應鏈不暢等困難,大量員工齊上陣,尋找備用方案,負責銷售端的同事也在努力與經銷商協調供應。最緊張的那幾周,許多員工堅守陣地,吃住都在工廠內解決。

  在一汽-大眾董事會秘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李志宏看來,在“誠信創造價值,尊重成就共贏”企業價值觀的澆灌下,一汽-大眾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工作氛圍和體系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每一層級員工都會主動承擔責任,並源源不斷地產生創意,甚至會推動上級作決策,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創新文化。”她表示,這種獨特的企業文化讓員工更有精氣神,同時也體現出一汽-大眾在人才培養和企業管理上的本土化改革成效。

  “一汽-大眾的體系能力既是企業戰勝重重挑戰、繼續乘風破浪往前走的法寶,同時也為中國汽車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認為,經過31年的發展,一汽-大眾這個當初的合資企業“試驗田”,已成為模範生,扮演了合資合作先行者、行業發展引領者和上下游產業協作帶領者等重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大眾根據“2025戰略”升級了企業願景,從“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汽車合資企業、員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升級為“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汽車企業、員工和夥伴心中最具活力的公司”。

  正如柳燕所説,新舊兩版企業願景中只有“幾字之差”,但已折射出一汽-大眾勾畫的未來藍圖和新的企業社會責任規劃。

  在共創共贏中打造高質量樣板

  儘管中國汽車產銷量已經穩居全球第一,但在如此龐大而多元的市場中,全國性的生產資料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從來不是從天而降。

  由於乘用車的零件數以萬計,僅製造環節就涉及冶金、橡膠、電子、紡織以及IT等多個行業,此外還衍生出汽車銷售、金融服務、保險和售後維修等多個市場。因此,汽車企業的體系能力往往會包含很多方面,涵蓋生產體系、研發、質保、人力、採購、財務、營銷等。

  迪亞德回憶説,一汽-大眾成立之初,許多新車零件都依賴於從德國進口,隨後才逐漸實現了本土化生產。

  他篤定地表示,“對於一家整車合資企業來説,本土化生產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工廠內,供應鏈生態也同樣需要本土化。”

  “在改革開放之初,德國大眾就敢於進入中國市場成立合資公司,並帶動博世、大陸、西門子等優秀國際供應商進來。這樣的魄力十分令人難忘。”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作為我國第一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乘用車工業基地,一汽-大眾培養了一大批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為中國汽車工業騰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他認為,從質量管理、生產線管理到供應鏈管理和銷售渠道創新,一汽-大眾實實在在地扮演了孵化器的角色,全方位帶動整個現代汽車產業發展。

  記者瞭解到,面對“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命題,在堅持“全價值鏈共創”的基礎上,一汽-大眾也將環保行動延伸到產業鏈的上下游,成為了國內首家制定經銷商“綠色合作伙伴”標準的企業。截至目前,一汽-大眾已帶動1500餘家經銷商、130家重點供應商提升環保水平,實現了產品生命週期的全過程管理。

  李志宏介紹稱,一汽-大眾已進入“合資合作2.0階段”,與之前“1.0階段”相比,新階段最突出的提升就是更強調“共創共贏”的價值理念。

  記者瞭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汽-大眾共表彰了2400名優秀員工,培養了勞模28人。此外,還有3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7個集團級以上的創新工作室作為平台,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敢創新的青年產業工人。

  “德國員工和中國員工之間的良好合作,是一汽-大眾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這裏開放的文化可以讓大家互相學習、共同成長,進而帶來巨大的優勢。我本人和其他幾名不同崗位的同事,都對此深有體會。”迪亞德認為,中外員工之間的默契與友誼,是一汽-大眾股東雙方實現良好合作的重要因素,甚至中德合作也因此受益匪淺。

  “要成功開展合作,就需要做到彼此瞭解。只有真正彼此瞭解,才能通過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從而實現1+1大於2的效果。”迪亞德感慨説,過去數十年,中德兩國人員往來密切,增進了對彼此的瞭解,也通過合作實現了共贏,“今後我們要繼續鞏固這一優點”。

  新一輪技術變革為中德合作按下“加速”鍵

  “一汽集團有‘共和國汽車工業長子’之稱,大眾集團則是德國規模和產銷量最大的整車企業,雙方的合作可謂是強強聯合。這奠定了一汽-大眾成功的基礎,使得一汽-大眾能夠發展成為中德企業合資合作的標杆。”正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中國)副總裁張琳所説,作為汽車產業最早的合資企業之一,“開放共贏”已成為一汽-大眾的標籤,為其他領域探索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價值借鑑。

  張琳表示,一汽-大眾所帶來的標杆效應已不只停留在汽車行業,而是外溢到中德全產業領域,並進一步成為兩國加強合作的壓艙石。

  他分析説,近年來,隨着全球汽車業掀起“新四化”技術變革浪潮,即便是被視為傳統制造業的汽車企業,也都紛紛加快了轉型步伐。“我們看到,一汽-大眾股東雙方都在圍繞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和數字化技術進行佈局。未來,一汽-大眾將為中德兩國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合作打下更好的基礎。”

  以數字化技術賦能製造業為例,從2021年開始,一汽-大眾聚焦高效益轉型增長,以用户為中心,啓動了全體系的數智化轉型。其中包括精簡傳統業務組織機構,培養數字化人才,並使多個數字化項目落地。據介紹,得益於OTD在線定製車擴展至大眾、奧迪全系,使交付週期成功縮短了近30%。

  “中國市場在塑造客户期望和客户體驗方面,已經走在了全世界前列。”迪亞德表示,無論是電動車產品,還是智能網聯技術,大眾集團都可以通過一汽-大眾瞭解到中國市場最新發生的變化,並據此去打造創新產品,並投放到市場中。

  一汽-大眾長春生產整車製造三部外方部長範馬克(Vanheirzeele Marc)表示,德國工程師在車輛製造領域具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和知識積澱,而中國工程師富有創造力和執行力,在數字化等方面敢於創新,一旦二者相結合,一定會取得出色的結果。“我們能快速打造出消費者喜歡的車型,推動中德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汽-大眾銷售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及大眾品牌執行總監麥德嶽(Michael Mayer)透露稱,為了加速電動化轉型,讓客户更深入地瞭解品牌與產品, 一汽-大眾全面革新了銷售方式。

  “我們在保持現有燃油車銷售部門的同時,新組建了一個新能源汽車銷售部門,以便能夠專注於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同時,我們在客流量大的購物商場設立了100多個電動汽車銷售點,這是中國消費者購車的新途徑,尤其適用於新能源汽車。”麥德嶽介紹説。

  如今,中國不僅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新一輪技術變革的策源地和創新主戰場。而中德汽車產業在技術、產品和市場等層面的合作,隨着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緊密。汽車產業對中德合作的支撐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作為中國汽車由小到大到強的見證者,一汽-大眾將為中國汽車業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貢獻更多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60 字。

轉載請註明: 推進中德產業深層聯動 一汽-大眾要做模範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