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美國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發生一場白人種族主義集會,集會迅速演變成暴力衝突。隨後,一名男子駕車衝撞集會人羣,造成1死19傷。警方的一架直升機在空中偵察時墜毀,機上的2名警員遇難。此次暴力衝突事件,共造成3人死亡、34人受傷。此次事件引發美國及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美國各地也由此引發了多起遊行示威活動。
此次白人種族主義集會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是怎樣演變成一場衝突暴力事件的?衝突的禍根在哪裏?請看——
事發原因
2017年7月,美國3K黨等種族主義者舉行示成,抗議市政府移除羅伯特·李的雕像。種族主義者認為,政府拆除該雕像觸犯了“美國白人的文化和尊嚴”。而羅伯特·李又是何許人也?他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的著名將軍,於1807年1月19日生於弗吉尼亞州,1870年10月12日去世。
羅伯特·李是西點軍校的高材生,在美墨戰爭中表現突出,並於1859年鎮壓了約翰·布朗領導的廢除農奴制武裝起義。1861年,亞伯拉罕·林肯就任總統,此時美國南部11個州陸續退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另成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並驅逐駐紮南方的聯邦軍。於是,林肯下令攻打“叛亂”州,南北戰爭爆發。
羅伯特·李的家鄉是弗吉尼亞州,該州是南部宣佈脱離聯邦的11個州之一。羅伯特·李因為忠於自己的家鄉,就拒絕林肯總統給他在北方聯邦軍隊裏的職位,回到了南部家鄉併成為聯盟軍隊的總司令,捍衞的是南部的奴隸制度。按照大多數國家的標準,這就是教科書定義的叛國者。
內戰中,羅伯特·李將軍率部多次大獲全勝。1865年,他在聯盟軍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兵敗投降,從而結束了內戰。他本人認輸,並拒絕用他的名義建造任何聯盟一方的紀念物。但是,關於羅伯特·李將軍以及聯盟紀念建築熱,在20世紀初突然升温,這才有了今天羅伯特·李將軍雕像的故事。可以説,羅伯特·李將軍是南北戰爭的關鍵人物之一。若沒有羅伯特·李將軍領導南方軍奮勇抗擊北方軍,南北戰爭可以早點結束。
南北戰爭結束後,羅伯特·李積極從事教育,並擔任華盛頓大學的校長。在他擔任華盛頓大學校長期間,幾乎沒有黑人就讀於該大學。因此可以説,羅伯特·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者。而此次清除羅伯特·李將軍雕像的目的就是遏制種族主義,這引起了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反對,也成為此次暴力事件的導火索。
事件處置經過
2017年8月11日晚,數百名種族主義者在3K黨的蠱惑下開始在弗吉尼亞大學手舉火炬聚集遊行。他們聲稱,白人正在喪失在美國的主體地位,呼籲白人聯合起來對抗少數族裔。他們定於12日中午在該市參加規模更大的“團結右翼”集會活動,主張白人聯合起來對抗少數族裔。反對者也組織集會,抗議對方宣揚種族歧視。8月12日,在羅伯特·李雕像所在的解放公園,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一方高舉印有納粹標誌的旗幟,與揮舞着反法西斯和美國平權運動相關標語的另一方相遇。雙方攻擊性話語不絕於耳,對峙逐漸升級,引發大規模肢體衝突,數百人拳打腳踢,互擲水瓶,互相噴射辣椒噴霧劑,並用棍棒相互毆打。集會演化為局部鬥毆,致使15人在衝突中受傷,事態進一步升級。
面對這種嚴峻局勢,美國夏洛茨維爾市政府認定“團結右翼”為非法集會,同時宣佈夏洛茨維爾市進入緊急狀態。弗吉尼亞州州長麥考利夫要求各團體自行解散,命令警方驅散人羣。他對發起此次集會的白人種族主義者説:“快回家去!這個偉大國家不需要你們這樣的人,為你們的行為感到恥辱。”
警方在接到處置衝突的命令後,迅速出動約1000名警察,採取加強警戒、穿插隔離、驅散人羣等方法,驅逐抗議人羣,迫使毆鬥雙方散離。在此期間,警察同示威者展開對峙,並部署國民警衞隊警戒保衞。然而不幸的是,警方沒有嚴格加強路口的控制,禁止車輛進入,致使一名白人至上主義兇手菲爾德斯選擇了恐怖分子常用的手段——駕駛汽車衝撞人羣,造成1死19傷。對此突發情況,警員立即衝上前去,擒拿兇犯,並以二級謀殺罪予以逮捕。禍不單行,警方參與維持秩序的一架直升機在偵察指揮時也機毀人亡,2名警員遇難。
暴力衝突的後遺症
夏洛茨維爾市衝突事件發生後,美國各界紛紛抨擊白人至上主義,多地掀起反白人至上示威遊行。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在記者會上表態,譴責“各方難以饒恕的仇視、偏見和暴力”,但他沒有譴責白人種族主義團體煽動激化暴力的行為,而是特意強調了“各方”。這引發美國社會與各階層軒然大波,不僅媒體和民主黨口誅筆伐,就連共和黨內部也是批評聲不斷。更糟糕的是,美國許多示威者通過社交媒體相互聯繫,奔走相告,各地由此而引起的遊行示威活動此起彼伏。
14日晚,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達勒姆市,抗議者藉助梯子,爬上一座有90多年曆史的紀念南北戰爭中南方軍士兵的雕像,他們給雕像繫上繩子。隨後,抗議者連拉帶推,將雕像推倒在地,並且一擁而上,用腳踩踏雕像,高呼口號,歡呼雀躍……。有記者報道:“這一幕,有點兒像2003年4月美軍在巴格達拉倒薩達姆雕像時的場景。”
在紐約,特朗普的家鄉,上千名憤怒的抗議者在特朗普大廈外示威,他們高呼“種族主義者特朗普必須下台”,要一個“沒有特朗普、沒有三K黨、沒有法西斯的美國!”。這是特朗普就職6個多月後首次返回特朗普大廈遇到的最棘手的麻煩事。
在波士頓,一名17歲的青年用石頭將一座玻璃建造的新英格蘭納粹大屠殺紀念碑當場砸碎。
在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鹽湖城……抗議示威浪潮也不斷蔓延。德國新聞電視台報道:“這就像一場內戰,與以前美國的許多大型抗議示威活動不同。此次暴力事件是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與反對者的爭端,是美國民間的對抗,它深遠地撕裂着美國社會。”
種族主義是衝突的禍根
夏洛茨維爾市衝突暴力事件反映出美國社會的割裂,如果處理不當,割裂將進一步加劇。那麼,問題出在哪裏?一名美國人坦言:種族問題在美國依舊很嚴重,這是問題的禍根。
在美國,種族問題有一定的歷史淵源。19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在馬丁·路德·金等領袖人物的領導下發展較快,1970~1980年代種族關係相對比較和諧。但是從1990年代以來,美國的種族問題重新突顯起來。1991年,紐約發生猶太人與黑人的衝突。1992年,因白人警察毆打黑人青年羅德尼·金的事件未得到公正處理,引發洛杉磯黑人暴動,並波及亞特蘭大、紐約等大中城市,舉世震驚。1994~1995年,圍繞“辛普森審判案”,黑白人種發生廣泛而深刻的對立,種族裂痕的傷疤又開始流血。2015年6月,美國亞拉巴馬州、北卡羅來納州、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密西西比州和北卡羅來納州連續發生焚燒黑人教堂事件,種族主義喧囂甚上。
以“辛普森審判案”為例,來看一下白人與黑人的對立。1994年,美國著名的橄欖球星辛普森被控謀殺白人前妻及男友餐館侍應生戈曼,被送上法庭。公訴方出具證據723件,血證如山;辯護方以392件證據反證“證據不足”。控辯雙方唇槍舌劍歷時460天,1995年10月3日,這起雙重謀殺案最終經陪審團裁定,辛普森無罪釋放,美國曆史上最著名謀殺案的審判劃上了句號。採訪此案的記者超過1000人,美國新聞媒介把辛普森案的審判稱為“世紀審判”。
辛普森曾擔任電視體育評論員,並在一些影視片中扮演英雄角色,他的大名在美國幾乎家喻户曉。在我國上映的著名影片《卡桑德拉大橋》中黑人國際刑警的扮演者正是此人。
辛普森案件是對美國司法制度的一次活體解剖。這一被美聯社評為“1995年世界十大新聞”之一的轟動案件,一直保留在人們的記憶當中,直到12年後的今天,他本人出新書《如果我幹了》,細述假設“殺妻”經過,在全美再掀波瀾。
辛普森的奮鬥史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之夢。他生在黑人貧民區,父母是小人物,他又患佝僂症。然而,憑藉着體育天賦,辛普森成為一個英雄,他出入上流社會,揮金如土,又像豪門鉅子一樣熱衷於慈善事業,站在美國社會的頂端。但是,在生活的另一面,他的婚姻幾次離異,與白人太太尼科爾的感情糾葛更如同致命傷。二人始亂終棄,把家庭變成角鬥場,加之尼科爾同男模的緋聞,使事態變得更加複雜而危機重重……
尼、戈二人的遇害,使警方很自然地懷疑到辛普森,警探福爾曼等人更是搜出了大量不利於辛普森的證據:辛普森家中發現有帶血的手套,血型是被害人的;辛普森的“野馬”車中有被害人的血跡;現場有辛普森的血跡。
於是,洛杉磯警方提出指控,發佈拘捕令。在全美電視觀眾前,辛普森和警方演繹了一場好萊塢動作電影式的汽車追逐。最終,辛普森向警方投降,鋃鐺入獄,面臨着雙重謀殺罪的指控。如果罪名成立,辛普森有可能被送上電椅。高潮迭起的審理過程牽扯着千萬顆美國人的心。
當辛普森被判無罪釋放時,美國社會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方面有白人的哀嘆,另一方面有黑人的歡呼雀躍。
可以説,白人至上主義是種族歧視問題的衍生。白人至上主義是一種種族分子的形態意識,其主張白色人種族裔優越於其他族裔。此次白人至上主義團體如此明目張膽地遊行示威,其極端思想的公開化,意味着美國種族問題進一步衍生,也預示着美國族裔矛盾的加劇。儘管美國少數族裔在司法、社會福利、醫療、教育等層面享受的權益依然不平等,美國非洲裔等少數族裔持續懷有不滿情緒,但美國的《民權法》還是要保障少數族裔權益。這對於美國白人來説心中不甘、心情不悦,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白人的就業狀況並不理想,經濟收入吃緊,生活狀況相對下降,因而產生了強烈的被少數族裔的搶奪感、剝奪感。白人在經濟層面的焦慮、至上主義意識形態的“怪胎”同族裔矛盾交融混雜,導致族裔問題矛盾激化。
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的盛行階段雖早已過去,絕大多數美國人業已拋棄這一觀念,但此次暴力事件説明白人至上主義在美國國內百足不僵,未來種族歧視問題在美國是否會再次抬頭,其背後的美國政治、社會經濟問題,需要解決的貧富懸殊、底層就業和暴力事件等問題,值得引為高度關注。
編輯/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