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德瑪,中國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1947年出生在內蒙古額齊納旗。
1960年8月,內蒙古額濟納旗烏蘭牧騎正式成立,當時在上小學4年級的德德瑪在班主任老師的建議下,不顧母親的反對,加入了烏蘭牧騎。
1961年,14歲的德德瑪參加了內蒙古文化局舉辦的全區烏蘭牧騎培訓班。
1962年進內蒙古藝術學校聲樂研究班學聲樂。
1964年進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學習,師從於姜家祥教授,畢業後,先後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文工團、內蒙古民族歌劇團、內蒙古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和歌劇演員。
1968年從中國音樂學院畢業回內蒙,在內蒙古工作期間,師從哈扎布學習本民族傳統長調演唱方法。
1979年1月,在北京天橋劇場舉辦的“慶祝建國三十週年”獻禮演出活動中,德德瑪連續演出八場,每晚的演出應聽眾的要求一再返場,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讚揚,德德瑪被譽為“一顆燦爛奪目的歌唱新星”,從此也開始了她的成名之路,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隨着德德瑪的成名而風行全國,廣為傳唱。
1982年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
德德瑪第一次婚姻留下兩個兒子。
1985年,德德瑪與中央民族歌舞團編導拉西尼瑪舉行了婚禮,開始第二次婚姻。
1998年3月,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週年,德德瑪應邀去日本演出。
因為58天要演41場,已經53歲病患有高血壓病的德德瑪體力嚴重透支。
4月2日在第25場演出時,德德瑪突發腦溢血,然而她堅持把歌唱完,謝幕後,剛進後台就昏倒在地。
德德瑪被醫生告知她的右半身癱瘓。
1999年德德瑪在北京重返舞台,基本康復。
《宋史》記載,崖山海戰,十萬民眾隨宋末帝投海自盡。 南宋鼎盛時,全國總人口八千餘萬、迫近一億大關。在被蒙古人進來時,這個龐大族羣在被描述為任人切剁的“土豆”,全國各處都有張弘範(跟隨蒙古軍隊滅宋的漢人帶路黨)。
而另一方面,在這場東方歷史“華夷之變”中,中國的一些“東洋鄰國”卻未被“殃及魚池”,甚至有着不俗的表現。
13世紀下半葉,蒙古大軍在平定中國之後,對日本發動過兩次征服戰役。 第一次交戰是在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蒙古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面對第一次“蒙古遠征軍來襲”,日本舉國參戰,武士和民兵都投入戰爭中,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擅長騎射的蒙古兵在擅長肉搏戰的日本人面前遭到重創, 頑強的日本民兵成功地阻止了蒙古軍的推進。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陣衝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蒙古軍折損大半後無力繼續守住陣地,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蒙古的艦隊遭風暴襲擊。
第一次伐日雖然失敗,但是忽必烈不肯輕易罷休,尤其完全征服了中國、得到東方最富饒的大陸後,不免得隴望蜀、再起盜心,於是對日本發動第二次海戰。此戰忽必烈投入的參戰人員是第一次戰的十倍,但是依然沒有撈到半點便宜,最後再次被夥同“神風”的日本武士和民兵打敗。
兩次伐日皆北,蒙古人在東洋第一次遇到了勇氣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遭到13世紀世界最強大的軍團侵襲,但日本卻沒有像宋中國那樣一敗塗地,而是最終擊潰了侵略者。除了地理優勢外,同仇敵愾不出叛將、全民皆兵鐵血抗敵也是要因之一。
相似的情況在越南也曾呈現。
在征服歐亞大陸過程中,蒙古軍三度征伐安南,1258年初元朝大將兀良哈台一度攻陷安南都城升龍(河內),1285年脱歡再佔升龍。但是,越南人在陳朝宗室、“興道大王”陳國峻的帶領下,奮起反抗,他們人人手臂上刺着“殺韃”二字,奪回升龍。隨即全境反攻,殺退來犯之敵。
忽必烈大怒,此時他正在組織戰船進攻日本,遭遇“神風”。蒙古軍不敗神話竟然被島國日本、小小越南打破,於是他停止進攻日本,再派脱歡率10萬大軍攻安南。陳國峻以“游擊戰”切斷元軍的水路補給,利用漲潮而進攻,退潮則退走,並實施“木樁戰術”創造了以弱敵強、以小勝大的戰爭奇蹟--俘獲元軍400餘艘戰船,生擒主將烏馬兒。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中國大陸和莫斯科公國都被蒙古帝國吞併。然而,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卻在小小越南吃了敗仗。忽必烈死後,蒙古大軍再也沒敢侵略安南。
同一地域,相近文化,卻沒有促成完全一樣的抗戰結果,這是為什麼?
在古代,越南比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還要近--或為中國的藩屬國,或為中國一部分。兩國的文化有不少大同小異之處,越南的主體文化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深影響。然而,同一地域,相近文化,卻沒有促成完全一樣的民風。縱觀歷史上兩國民間的表現,越南、日本民風明顯比中國彪悍。
眾所周知,推崇“尚德抑武”的儒家文化是偏軟的。而雖然受到兩千年儒家文化影響,但日本、越南仍然長期保有“強悍、尚武、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傳統。那麼,這種民風傳統是怎麼形成和保留的?
這就與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獨存的文化背景有關。
從生存環境而言,日本和越南雖然不是“草原部落”,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生存廝殺爭鬥激烈程度不亞於草原部落。
由於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戰爭頻繁,內外紛爭不斷,這些國家的歷史烽煙不斷,幾乎就是一部充滿戰爭的歷史,也因此造就不少名垂青史的戰鬥英雄。對於歷史上勇猛善戰的英雄人物,他們特別崇敬。由此形成了特有的“武士文化”、“戰鬥文化”。
譬如抗蒙“興道大王”陳國峻,就被譽為民族英雄,越南南北處處有“興道大王”廟宇祭祀,香火千百年來不斷。越南人對英雄人物的頂禮膜拜以及英雄文化的傳統氛圍,由此可見一斑。
現代越南歷史學家曾説:“越南民族的傳統,歷來是全民皆兵。在田裏幹活的農民,一旦需要扛起槍就能上戰場進行戰鬥。”生活中,他們是知禮謙和的普通百姓,而在戰場上,他們絕對是可怕而難纏的鬥士。
舉國抗戰、全民皆兵--日本和越南這些特點,與“草原部落”騎兵的特點差不多。甚至可以説,他們的民風,就相當於東洋的“草原部落”。
回顧這段歷史,之所以在偏軟的“儒家文化圈”中,日本、越南的民族精神沒有被“軟化”、得以保持“彪悍民風”,一是因為“儒家文化”對他們上層影響大,對底層民間影響小。二是因為整個國家形勢所迫、“實用主義”大過“中土主義”。獨特的地勢加鐵血的武士英雄文化,使得日本、越南等國在蒙古大軍鐵騎下,得以“獨善其身”。所以,他們愈加崇尚武士文化英雄文化,以“彪悍、善戰”民風為榮。
(2017-09-20)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蒙古”一詞最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姑娘熱情開朗、樸實善良,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領略一下蒙古麗人的風采。
蒙古人是東北亞主要種族之一,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姑娘擁有令人稱羨的好皮膚和高挑的身材。
蒙古族姑娘的心胸如草原般寬廣,性格像駿馬一樣歡快,她們的笑容純真爛漫,總是給人無限温暖。
蒙古族姑娘多才多藝,既能跨馬挽弓,又能巧手刺繡;既能婉轉歌唱,又能翩翩起舞。
蒙古族姑娘有時英姿颯爽,有時温柔可愛。
蒙古族姑娘的美難畫難描,想要一睹她們的風采最好是到草原上捕捉其靈動的身影。
最後,奉上一張蒙古族小姑娘的美圖,蒙古麗人遠不止於此。
圖片來源於蒙古麗人等網絡
(2017-08-09)
1259 年, 元朝大汗蒙哥(元憲宗)親率大軍 10 萬,分三路進攻四川,連克清州縣,開始向“倚天拔地,雄峙一方,三面臨江,形勢陡絕”的合川釣魚城進攻。
本來蒙哥雄心壯志,要“不出一月,踏平釣魚城”,但不可思議的是, 蒙哥大軍在此損兵折將,總帥先鋒先後斃命,7月, 蒙哥這位橫掃歐亞各國、 使歐洲人聞之喪膽的“上帝之鞭”也死於城下。
蒙哥是戰死、病死、氣死還是死於其他原因?史料沒有詳細的記載,後人眾説紛紜。
主要的説法有三種:
一説為戰死,戰死的説法也是多種多樣。有的説是“為宋軍飛矢射中而死”,1517 年(明正德十二年)合州立的《新建二公祠堂記》石碑碑文説蒙哥是“中飛矢而死”;有的説是淹死水中,《海屯紀年》中説蒙哥在進攻宋軍時,乘坐的戰船被宋軍潛水者鑿穿船底,因而船沉入水,不善游泳的蒙哥被淹死;
有的説是“為炮風所震傷而死”,説“炮風所震,因成疾”;關於“戰死”的最後一種解釋是“炮石所傷致死”,劉澤華、馮爾康等在《中國古代史》中説,蒙哥親自攻打釣魚城時,為城內守軍炮石所傷,死在軍中。
一説為氣死,説是遭到挫辱而憤死。南宋人黃震在其所著《古今紀要逸編》中兩處提及蒙哥之死,認為蒙哥是因屢次攻合州釣魚城不克, 異常羞辱,憤死軍中。一説為病死。《史集》(公元1307 年)中説,蒙哥嗜好喝酒,當時天氣十分炎熱,蒙哥軍中痢疾流行, 蒙哥染上痢疾後死亡。魏源編的《元史新編》裏又説蒙哥是因為“觸暴雨, 不豫” 而死。
蒙哥為何死於釣魚城下, 上述幾種論點,難辨誰是誰非,蒙哥死因至今未明。
其他精彩文章:
“梃擊案”為何不了了之?
鄭和為何七下西洋?
建文帝到底是被“焚死”還是逃亡?
魏忠賢私通客氏是真是假?
“移宮案”為何撲朔迷離?
唐伯虎到底有沒有點秋香?
一心想中興的崇禎為何下場悲慘?
更多請關注頭條號/野史觀
(2017-08-02)
海都被稱為蒙古族的第一位“可汗”,然而《蒙古源流》卻沒有記載海都這個人。史家認為海都的第一汗位有可能是後世追諡的,合不勒罕才是蒙古族的第一位“可汗”,他是統一蒙古部落的第一人。
《蒙兀兒史記》記載:”合不勒罕威望甚重,部眾歸心,想坤必勒卒後合不勒代領其眾,並轄蒙兀全眾,於是,始有可汗之號“。
1148年金主冊封他為蒙兀國王。並且設宴款待合不勒汗。就在這次款待合不勒汗的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的合不勒汗竟去捋金太宗的鬍鬚。
十七世祖:海都
長子:博生豁兒•多黑申
次子:察剌孩領忽,其孫子俺巴孩
三子:抄真斡爾帖該
十八世祖:博生豁兒•多黑申
十九世祖:屯必乃•薛禪
長子:合不勒罕
次子:撏薛出列
二十世祖:合不勒罕
合不勒罕有七子。但是合不勒罕沒有將汗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察剌孩領忽的孫子他的從弟俺巴孩,俺巴孩被塔塔兒部落出賣,被送往金國皇帝,施以木驢之刑害死,臨死前留下遺言:你們就是五個指甲磨禿,十個手指都磨斷了也要為我報仇!塔塔兒族成為蒙古的世仇。
俺巴孩死後,蒙古族聚集在斡難河畔豁爾豁納黑-主不見的地方召開(khuraju)“呼剌爾台”大會,這是蒙古的貴族和宗親大會,也可能是現代呼拉爾的來歷。這次大會推舉了合不勒罕的兒子忽圖剌為可汗。
1161年,金國與塔塔兒部聯軍在捕魚兒湖一帶,打敗了蒙古軍。從此,蒙古國衰落,部族戰爭連年不斷,蒙古高原重新陷入混亂分裂狀態。
合不勒汗有七子:斡勤巴爾合黑、把兒壇巴阿禿、忽禿黑禿蒙兀兒、忽圖剌、忽蘭、合達安、脱妥延惕赤斤
把兒壇巴阿禿是鐵木真的爺爺。
(201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