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冰哥;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之説,戰爭是迫不得已的終極選擇,一般情況下不用!但同時中國還有“先禮後兵”之説,如果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展示了中國的智慧和禮節!
據環球網7月25日最新披露,中國外交部長王毅7月24日在泰國曼谷就中印對峙事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問題是非曲直十分清楚,就連印度高官也公開表示,中國軍人並未進入印度領土。也就是説,印方承認進入了中國領土。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那就是印度軍隊老老實實地退出去”!王毅外長的這段狠話,是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大校嚴正告誡“不要心存僥倖,不要抱着不切實際幻想”後,中國再次撂下狠話敲打印度!
如今,印度非法越境中國洞朗地區已經一個多月,中國的伐謀、伐交正在聯合運用、交替運用、相互配合,也正在按照國際慣例、規則同印度交涉,還沒到“伐兵”“攻城”和“後兵”的階段,印度還有可以迴轉的餘地,主動撤兵是最佳選擇!待到中國真正奠出“伐兵”“攻城”和“後兵”階段,印度不僅沒有了主動權,而且損失的可不止眼前的利益,就連以前侵吞的中國藏南地區也要還給中國!那是肯定的!中國五倍於印度的G D P ,4倍於印度的軍力就是堅強的後盾!
自一個多月前,印度以保護不丹領土安全為由,非法越境中國洞朗地區後,中國表現出足夠的耐心和剋制,先後多少次警告印度,迅速撤出中國領土,撤回到中印分界線印方一側,給了印度足夠的禮讓!真可謂仁至義盡了!既有歷史沿革的佐證,又有近代協議的印證,還有印度外交照會文書的旁證;中國外交部與印度始終保持着溝通和交涉。按理説,中國對任何侵犯中國領土的外來敵人提出三次警告,超過三次之後就該是行動了。但中國一直沒有這麼做,因為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中印兩國是鄰幫,是發展中國家,是人口大國,戰爭不是解決兩國爭端的最佳選項。一旦發生戰爭,對世界的安全威脅極大。因此,中國總是在耐心説服,耐心警告,耐心等待,中國保持了足夠的忍讓是將先禮做到了極致!但印度不僅不撤軍,還在挖戰壕,搭帳篷,甚至下令軍隊“不允許後退”,在用印度的無賴,無恥,無知一次次消費中國的伐謀、伐交和禮讓,甚至還片面地認為中國是軟弱、無能、不敢戰,那印度就錯上加錯,大錯特錯了!
中國在伐謀、伐交和先禮的同時,也已做好了伐兵、攻城及“後兵”的充分準備。百車千人萬噸戰備物資綿延十五公里運進西藏,“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反觀印度,唯一運送物資的公路被封,鐵路還沒修到!中國的坦克集羣在高原適應性訓練演習,展示了中國坦克的優越性能和戰勝敵人的強大能力;反觀印度,百國裝備萬國彈藥,隨時隨地掉鏈子;中國的山地部隊高原5000米以上實彈訓練,羣情激奮,鬥志昂揚,萬炮齊發,天地轟鳴:反觀印度,士氣低落,每天都有十幾名士兵生病;與巴基斯坦武裝衝突不斷,每天都在死亡線上徘徊;中國人民同仇敵愾,要錢出錢,要人出人,全力支持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正義之戰;反觀印度,人民反對,黨派爭鬥,聯幫騷亂,恐襲不斷,還有誰會支持這不正義的戰爭?如此一比,印度外長叫囂的有能力保衞印度的安全就是一句空話,而中國外長要求印度老老實實退回去,就是警戒印度避免將來捱打被殲的一句實話!
毛澤東主席一手締造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對印自衞反擊戰、對越自衞反擊戰等一次次勝利的實踐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民解放軍可以戰勝一切外來侵犯之敵!先禮之後,必然用兵,用禮更多,用兵更狠!“撼山易,撼解放軍難!”這是毛澤東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好的讚譽和評價!
正如中國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將軍所説的那樣,中國用兵之時,就是印度徹底噩運的開始!中國趁機收回藏南將成為現實!
説起印度,人們首先會想到它對中國不友好的態度。早在50年代時期,就打過西藏的主意,先後對領土提出不同的要求。其後還忽悠自己國家的人民進行反華,到了1961年的時候,印度軍隊竟然建設了入侵據點,高達43個的數量都是在中國領土上完善的!侵佔領土的行為着實不光彩。
1962年10月份,印度一方反咬一口,説中國開始攻擊印度了。但是中國解放軍也不是吃素的,早就做好了充分準備,更期待在邊界自衞反擊戰中獲得勝利!戰爭進行數天之後,中國政府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希望能夠和平處理這些問題,但是印度一方並沒有同意,還做了增兵計劃。
印度人為何這麼硬氣?其實就是因為有美國的幫助。1962年,美國還特備給印度送去了物資。相信大家都知道戰爭的結局了,我國軍隊率先挺近,尼赫魯當時就慌亂了,因為當時我國軍隊的距離靠着新德里很近,加起來只有300公里之多。印度當時已經完全混亂了。他們甚至覺得很不安全,認為解放軍會對付他們。於是印度政府做了決定,將總理府進行了搬遷。
我國解放軍是完全有把握獲得勝利的,但是依然做了撤兵的決定。首先中國有自己的原則,不會侵略其他國家,這一次只是讓印度有個教訓。畢竟和平解決問題是大家都期待的結果。所以後來的外交方針中就體現了這一點,解放軍有勝利,因此談判的時候會更有砝碼!這充分體現了我國追求和平穩定的宗旨。
要評價印度人作戰實力的話,他們的水平很一般。就算在二戰時期有不錯表現,看起來跟很多國家都交過手,但是依然相當於是英美國家的小弟身份。中國解放軍有着優良的軍事素養,同時在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一點都比印度士兵強很多。
從當時裝備來看,我國都配備了56式半自動步槍,但是印度就落後一點,他們還使用的是李·恩菲爾德。總之就算美國救援了他們,但是印度依然無法與我國抗衡。
另外從戰局來看,很多環境非常惡劣,主要以高海拔地區為主,印度人對環境無可奈何,在高海拔地區會挺難受。就算你有物資,但是這裏的懸崖峭壁這麼多,送起來都很麻煩。一旦不適應吃苦的話,作戰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不少印媒在報道這一消息時扯上中國,並聯繫到印度尋求加入NSG失敗一事。《印度快報》稱,在此前幾天,印度受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反對沒能加入擁有48個成員國的NSG,“意味深長的是,在剛結束的NSG首爾年會上阻撓印度加入的中國並不是MTCR成員”。
《印度商業線報》稱,加入MTCR後,印度將有能力遏制被視為“關切”的其他國家的核擴散活動。消息人士舉例稱,中國不是MTCR成員,“而印度現在對中國支持巴基斯坦核活動的行為可以發聲表態了”。《印度時報》網站的跟帖中,有人稱,印度加入MTCR有利於推進防擴散工作,在規則允許範圍內,中國要想加入MTCR,印度也應用同樣方法對待中國。
其實,中國早在2004年便已申請加入MTCR,遠早於印度,但卻尚未被正式吸納為該組織成員。中國導彈專家、鯤騰全球防務首席科學家楊承軍2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MTCR是由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控制的組織。這個組織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是對導彈高端、前沿技術實現控制,另一方面是與盟國進行高端技術共享。“儘管印度不是美國的同盟國,但同意印度加入是能預測到的,這背後是美國的戰略考量。”
楊承軍説,美國對他國加入MTCR有兩套標準,將中國拒之門外,防止中國得到先進導彈技術。西方國家對中國在導彈技術領域一向都採取封鎖和制約的手段。“對中國的直接影響就是逼迫中國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尤其是在前沿導彈技術方面,包括精確測量、飛行控制、發動機系統、推進劑材料等方面。”
另一名專家表示,未加入MTCR對中國影響不大。好處在於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責任和擔當。從理論上説,加入該組織後,中國可以像印度説的那樣購買高端技術。但從實踐層面可能性不大,中國目前的導彈技術水平恐怕是那34個國家中絕大多數都達不到的,中國不指望從這些國家進口導彈技術,事實上也不能。MTCR只是西方國家限制向中國出口導彈先進技術眾多壁壘中的一個,中國進入了MTCR還會有其他因素限制中國。
該專家介紹,中國在制定導彈出口管制條例和清單時,已經借鑑了MTCR準則和技術附件。在各大航展上,中國展出的各類對地打擊武器,包括彈道導彈、空地導彈都嚴格把射程限制在300公里以內,載重小於500公斤。所以,經常能看到一些導彈的射程在280公里、260公里左右,實際上這些武器都是為了滿足出口要求而降低指標。(陳晨 郭媛丹 張亦馳)
12月1日傳來消息説,印度宣稱PAK-FA第五代戰鬥機作戰性能卓越,甚至宣稱可以堪比俄羅斯的PAK FA T-50。我們都知道俄羅斯的軍事武器一直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包括美國在內,很多武器技術都不能和俄羅斯抗衡,如今印度哪裏來的那麼大的勇氣敢與俄羅斯抗衡。據他們的説法是,五代戰機在原版的基礎上面,對43個地方進行整改升級,同時還可以發射出最新一代的巡航導彈-布拉莫斯NG。之前就瞭解到PAK FA T-50在綜合性能上面,就已經優於中國的殲20戰機,按照印度的説法就是他們的隱形戰機同樣優於殲20.
同時印度媒體説,至今為止俄羅斯已經生產了六架PAK FA T-50,每架戰機的基礎費用已經超過1億美元。因為俄羅斯的經濟之前因西方國家的制裁,所以現狀不是特別良好,這些軍事費用對於俄羅斯來説,太昂貴了,甚至還可以稱得上是奢侈品。
印度生產的這款雙座戰機,是由一名飛行人員和武器操作人員共同完成。而俄羅斯採用的是常規的單座位的設置,如果發生軍事戰爭的話,操作人員在狹窄的空間內,完成作業不是件特別輕鬆的事情。之前俄羅斯研製的所有戰機幾乎都是採用的單座位設計,對於完成軍事作業,還是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據説印度計劃在2025年之前完成此款隱形戰機的投入任務,計劃將第127架戰機投入到空軍部隊使用。印度的這款戰機項目交於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進行研製任務,之後再由納西克的軍事工廠生產,項目預計耗費價值是250億美元。
這對於印度不差錢的國家不是難事,但是進行相關項目的作業情況,並非像印度媒體説所的那樣樂觀。印度對於隱形戰機起步較晚,沒有成熟的技術前提做鋪墊,發展的速度節奏也會如同午後音樂那樣,奏響慢旋律。反而是俄羅斯,雖然沒有足夠的金錢基礎,但是傲人的技術,已經研製出多時來,就算沒有強大的生產能力,還一定技術條件上還是可以改過印度的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