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龍象“肢體衝突”為何很快平息?俄專家給出答案:雙方早有默契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綜合

據俄衞星網近日消息稱,中國和印度迅速消除了近日發生在中印邊界的一次肢體衝突,這次衝突導致雙方士兵有輕微受傷。據瞭解,兩年前,雙方曾在洞朗地區發生過類似的對峙事件。本月9日,兩國邊防軍人在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錫金邦北部地區發生了上百人對峙的衝突,該地區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接壤。

不過,這兩次小衝突很快得到了“和平”解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雙方“息事寧人”呢?對此,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教授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兩國間存在可讓雙方就地解決發生事件的機制。這位教授表示,每年都會發生多次類似的對峙事件,問題的根源在於雙方邊界並沒有明確劃定。但為了避免衝突升級,中印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處理方法。首先,是不能開槍,最多互相推搡。二是雙方各自宣示自己的主張,然後舉行現場旗會進行磋商。因此,小規模的衝突很快能就地解決。

俄羅斯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專家阿列克謝·庫普利亞諾夫也指出,中印之間有很多防止此類事件升級為更嚴重衝突的工具,包括每兩年更新雙方旨在加強互信的措施。必要時兩國軍官會通過電話或無線通訊溝通,儘量避免發生衝突。據媒體報道,肢體衝突爆發之後,中印都保持了“沉默”,激進的印度並沒有發表任何措辭嚴厲的聲明。這顯示了雙方不希望事態擴大。

張家棟教授認為,儘管發生了上述衝突,但中印邊界局勢相當穩定。因為沒有一次對峙事件中出現過人員死亡,確保中印邊界穩定不被破壞,已經是兩國的“戰略默契”。除此之外,專家們還認為,今年是中印建交70年,當前兩國正攜手合作抗擊疫情。在這個背景下,雙方不會因小失大。

從歷史上看,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給印度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許多專家認為,印度軍隊從那次戰爭中領教到了中國軍隊的厲害,因此再也不敢輕易發動挑釁。即便現在的印度將重兵部署在中印和印巴邊境,那也是為了自保需要。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印度還是很清楚後果的。當然,印度也不想被美國當槍使,保持國內局勢穩定符合莫迪政府的既定戰略。

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的洞朗對峙事件,再次挫敗了印度的“野心”。打開地圖不難發現,洞朗地區距離西里古裏走廊只有幾十公里,一旦洞朗被控制,那麼印度在東北邦的軍隊將會成為甕中之鱉,同時,修通洞朗公路,便可掐斷印度本土和印度東北部的聯繫,對印度核心腹地實施戰略挺進。印度當初越界阻撓我國修路,就是出於這樣的擔心。問題是,中國向來以和為貴,印度未免有點杞人憂天了。

中印衝突迅速化解,再次詮釋了一個道理,和平來之不易,雙方都要珍惜。專家指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中印清楚的認識到,他們互鬥只會躲在暗處的美國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