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5·12是個特別的日子,它是護士節、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5·12更為特殊,它還是汶川地震12年祭。

2008年,在四川地震發生後,《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乘上幾經更改起飛時間的飛機,趕赴災區都江堰。但就在登機時,乘客被告知:乘坐的飛機被軍方徵用,改降四川綿陽為災區運送緊急搶險物資和救援人員。幾經周折,記者終於到達汶川地震災區,拍攝和記錄了那場人間災難。

12年過去了!我們再次打開塵封的記憶,回看那些殘酷的歷史鏡頭,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驚世之災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雷霆馳援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人命關天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撤離危境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情滿後方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汶川地震十二年,回望悲痛,致敬重生。

有愛,就有希望!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寫在又一個5·12

2020年5月12日,和往常一樣忙碌的工作日,只是工作現場的同事們都帶着口罩,讓這一年的5·12又多了些許特別……

對於我來説,每年的5月12日,這一天我大概都會穿深色的衣服,以我微不足道的方式祭奠那些未曾謀面的人,我想經歷過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人,可能都會有同樣的感覺,無論用什麼方式如何表達,都不會輕易忘記12年前的那次經歷,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懷念去追憶,更多是想讓自己不去忘記,時光不會停留,那次地震已經過去了12年,那幾天,那段時間的經歷對我來説從未曾忘記,也不敢忘記。儘管我從12年前震區回來之後就再也沒有勇氣打開過那時拍攝的圖片,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畫面在記憶中卻越發清晰。都説有時一瞬間會改變很多人的命運,這樣看可能也包括我吧……

2008年以前的我,帶着記者的職業光環,心裏有説不完的理想和抱負,覺得用手中的相機就可以仗劍天涯,匡扶正義。但當我置身震中,面對四周的殘垣斷壁,廢墟下依舊不斷傳來的呼救聲,遇難者的肢體碎片和遺體如落葉一樣散落在我身邊時,當我看到潮水一樣奔向廢墟的農民工,消防員和解放軍時,當我看到一車車把糧食,純淨水送到災區的商人老闆小業主們時。我內心是矛盾的,我能感到我在拼命的拍攝,我也能感到眼淚不自由自主的流在臉頰上直到嘴角,鹹鹹的有一點點澀…… 置身在事件之中,我才覺得自己曾經的很多認知很表面,甚至膚淺,置身災難現場,當生死一牆之隔,那一刻我才看到,面對災難最能拯救生命的是一把鋼掀,一瓶水,一碗熱飯,一雙粗糙但有力可以解救生命的手,而那一刻仗劍天涯,匡夫正義的一定不是我的職業自豪感……. 那年我27歲。

地震之後的我,選擇了另一種人生軌跡,離開了新聞行業,去做一個匠人,説的好聽些就算去自主創業吧,記得揹着雙肩包離開人民日報大院那一刻,站在大門外回望許久,也算是對5年的青春歲月的告別吧…….

2008年後的我,接觸過很多行業,經歷過很多不一樣的經歷,唯一沒變的可能心裏還有那麼一點火焰,雖然沒有12年前那麼耀眼,但還算炙熱。我一直很努力的工作,希望能某個時刻有需要的時候也能是那個有能力帶給別人希望的人,去創造一些價值,不活在舒適區不給社會增加負擔,有時和團隊交流時我會和他們分享做記者時尤其是在北川時的故事。2008年5·12之後,我的生命好像就和那片土地有了割不斷的聯繫,去過地震災區很多次。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5·12十週年的時候,再次來到北川地震遺址,在茅壩中學地震遺址前不知為什麼我失聲痛哭…….我想這場災難對於我這樣一個過客都揮之不去,它留給依舊生活在那裏的人的一定還有更多更深的烙印……

如果説5·12帶給我什麼改變,它讓我面對生活的境遇更懂得珍惜,因為看到過生死,因為看到過世間的無常,它讓我可以更寬容的視角去看世界,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沒有親人安康,都沒有心懷希望的還活着更重要。

2008年5·12以後,我去過很多次震區,斷斷續續的見證了那片土地10年的重生,面對一座座震後重建的新城和生活在新城中的人們, 除了祝福我沒有資格能再多説什麼,

當山谷中再次迴響起羌笛古老的旋律……

希望那片土地上的生靈安好,一切美好都可以發生在那片土地上。

繁易

5·12祭,寫在北京工作現場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6 字。

轉載請註明: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