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秋天為什麼有種淡淡的憂傷 竟與天氣有關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綜合

  秋天為什麼有種淡淡的憂傷,竟與天氣有關。秋天的傷感,並不是現代才有的。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荒涼而充滿寒意的圖景。宋玉在《九辯》中流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慨,可以説開啓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其後,這種悲秋情結便層出不窮。曹丕在《燕歌行》裏詠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羣雁辭歸雁南翔”直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抒發了詩人傷時憂國、老病孤獨、壯志難酬的複雜感情。柳永在“蕭蕭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涼意中,同樣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傷心的慘淡秋景,抒發了悲秋之嘆。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在《天淨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極凝鍊地勾勒出一個天涯遊子在秋日黃昏中茫然、孤獨、疲憊、感傷、無奈的情態。

  悲秋情結是先民悲秋集體無意識積澱的結果。夏商周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以農業為主的人們,由於生產力極為低下,勞動產品剩餘並不多,而少數奴隸主統治者卻極為暴虐貪婪,致使人民生活極為困苦。在嚴酷的剝削下,人民紛紛反抗,要“誓將去汝,適彼樂土”,但終究力量單薄,大批人被抓獲問罪,遭殺戮之禍。而處死犯人的時間就是秋天。《周禮·秋官司寇》把掌管刑罰的司寇稱為“秋官”,可見一斑。秋天成了統治者大發淫威殺人的季節,怎不陰風慘慘,令廣大勞動人民哀傷不已。再加上當時各個部族、小國為爭地奪人,統治者經常發動殘酷戰爭,互相殘殺,無數人戰死疆場,家園毀壞,流離失所,廣大人民苦不堪言。而戰爭也總是要在秋天來進行,所謂“沙場秋點兵”。《禮記·月令》上記載:“孟秋之月,用始行戮”,在“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臣以迎秋於西郊……乃將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專任有功以徵不義……”秋天,人們置身於戰爭的血腥、恐懼與痛苦之中,怎不黯然神傷、悲悲切切。而且,古時繁重的徭役也是春秋兩季開始徵發的,而以秋天為主。《禮記·月令》上説:“仲秋之月,是月也,可以築城郭,建都邑,穿竇窖,修倉”。秋天適宜徵發人們去作各種徭役。統治者稱人民去服役可以“春行秋返,秋行春返”,但這只不過是騙人的言語,很多去服役之人往往在秋天期滿之時並未被放回,而且常常是有去無回。不見人回,而新徵徭役的秋天又開始了。秋天又成了思念、盼歸、生離死別之日。思念之切,死別之痛,阻隔之恨都凝結在秋天。

  一秋一秋的只是無望的思念,無盡的等待。獨自面對秋之悽情,怎不令人傷悲。

  中醫解密:秋天為什麼總是有種淡淡的憂傷?

  在兩千多年前,中醫五行學説最先提出:"秋天在五行為金,在五味為辛,在五色為白,在五化為收,在五氣為燥,在五臟為肺,在情志為悲。"

  意為,秋季與五臟中的"肺"相對應,同時最容易出現悲傷的情緒。

  但如果你以為真的只是草木凋零給人帶來了衰敗的印象,從而心情低落?那也太簡單了。

  《黃帝內經》記載:"肺在志為悲(憂)。"其實,肺與悲傷情緒才是最直接的影響聯繫。

  但因為臟腑在對應的季節中,負擔會較重。所以在秋季,"肺"最容易發生疾病。而一旦肺氣虛,機體對一些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會下降,就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反過來,悲傷也會進一步傷肺,從而持續表現為無法抑制的憂傷。

  難道天氣越乾燥就越容易悲傷嗎?

  秋季是燥氣主令,尤其是北方,雨水減少,氣候乾燥,因此常易發生燥邪。燥邪最易傷肺,因肺為嬌髒,性喜潤而惡燥。

  但是,只有當肺受到了燥邪的傷害時,才會格外受悲傷情緒影響。

  當人做好"防燥護陰"的保養後,並不會輕易因為秋季乾燥就感覺悲傷。

  如何防止秋天的悲傷?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説:"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這講的是啥?

  其實是説,到了秋天,陽氣慢慢收斂,陰氣逐漸旺盛,氣温由高走低。那麼,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收勢,使精神保持"心境寧靜";在身體調理上做到收斂養精,早睡早起,避免活動量大的運動,避免受涼。

  否則,不僅傷肺氣,還會在冬天發生消化不良的腹瀉,精氣藴藏不足等情況。

  "防燥護陰"吃什麼?

  《飲膳正要》説:"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就是説,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白蘿蔔、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的食物,以益胃生津;而百合、秋梨等白色食物不僅可潤肺,還是秋季最佳養肺食品。

  此外,《素問·髒氣法時論》説:"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味能收斂肺氣,辛味則發散瀉肺,所以秋天要儘量少吃葱、姜等辛辣食物,而適當多吃酸味的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