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反艦導彈完成關鍵試驗 "航母殺手"名副其實嗎

  熱點新聞: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日前報道,美國軍方B-1B“槍騎兵”轟炸機完成投放AGM-158C型遠程反艦導彈(LRASM)首次自由飛行發射試驗。美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遠程反艦導彈項目負責人託德·胡貝爾上校在試驗後聲稱,這項測試是遠程反艦導彈計劃的重大成就,標誌着我們邁出了重要一步,政府將致力於加速採購進程,力爭到明年在重大水面作戰能力方面實現飛躍。

  點評:遠程反艦導彈一直是美海軍反艦武器體系的短板,美國內也一直在詬病海軍的反艦作戰能力。近年來,隨着中俄海軍力量的不斷增長和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美軍面對突破“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戰略的壓力逐漸變大,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自主探測並攻擊水面目標的高性能遠程反艦武器。作為冷戰後美軍首次全新研製的多平台反艦導彈,AGM-158C型遠程反艦導彈將大大提高美國海軍的整體反艦作戰能力,同時也對我國海軍的防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反艦導彈完成關鍵試驗 "航母殺手"名副其實嗎

  B-1B投放AGM-158C導彈瞬間。

  大幅提升整體反艦作戰能力

  回溯冷戰時期,出於與蘇聯爭奪海洋霸權的需要,美國海軍裝備序列中曾一度形成了完整的反艦導彈系列,包括近程AGM-119“企鵝”、中程的“魚叉”和遠程的BGM-109“戰斧”反艦導彈,一應俱全。但是,隨着冷戰結束後蘇聯威脅的消失,大規模遠洋反艦作戰不再是美海軍關注的焦點,再加上當時美軍海上目標定位系統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保障“戰斧”充分發揮其464千米的最大射程,因此該導彈逐漸退出了現役,從而導致美國海軍在遠程反艦作戰能力方面存在較大空白。迄今為止,美海軍裝備的主力反艦導彈只剩下射程在110~240千米之間的 “魚叉”導彈,已不能滿足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NR)和國防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於2009年開始進行遠程反艦導彈(LRASM)項目的研製工作,旨在研製出滿足未來反艦作戰需求的攻擊型反艦武器。2015年12月,美海軍將該型遠程反艦導彈正式編號為AGM-158C;2017年7月25日,美海軍與洛克希德 馬丁公司簽訂了首份遠程反艦導彈生產合同,規定將於2019年9月底交付第一批次23枚AGM-158C型反艦導彈。從時間上來看,美國遠程反艦導彈項目從開展詳細設計到小批量生產,前後只用了五年半時間,這在美國武器研製週期動輒以十年計的年代堪稱神速,同時也體現了美國軍方對遠程反艦導彈的迫切需求。

  按照項目設計的目標,AGM-158C型遠程反艦導彈應具備三項核心特點:一是導彈射程要大幅超過現役反艦導彈,至少為800千米以上,從而可使美軍在世界上所有防空導彈的射程之外發起攻擊;二是導彈的氣動佈局、外形設計以及設計要突出隱身性,並減少對情報、監視、偵察系統及數據鏈、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依賴性,可充分利用主/被動對抗手段突破敵防空系統,對敵艦進行精確打擊;三是要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可在美軍現役及未來多種海空平台上發射。根據計劃,AGM-158C導彈將於2018年9月集成到美國空軍的B-1B轟炸機上, 2019年9月集成到美國海軍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上,而其最終版還將包括艦射型,可通過美海軍艦艇的垂直髮射系統進行發射。

  在此次試驗中,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通過B-1B轟炸機搭載進行發射,完成了該項目多平台發射計劃的第一個重要節點,同時標誌着該項目正朝着多平台發射、遠程化與適應強對抗環境,為作戰部隊提供躍升性關鍵水面作戰能力邁進。可以預計,隨着未來該導彈的大規模服役,將會使美軍大量平台獲得先進的遠程反艦作戰能力,從而大幅提升美軍的整體反艦作戰能力。

美反艦導彈完成關鍵試驗 "航母殺手"名副其實嗎

  AGM-158C導彈將在2019年9月集成到美國海軍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上。

  有效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

  從美軍遠程反艦導彈項目的研發背景來看,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面臨着越來越多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挑戰。美軍認為,若要繼續保持向全球公域投送力量的能力和在全球公域中的行動自由,就必須首先解決如何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問題。為此,美軍先後提出了“空海一體戰”作戰概念和“介入並機動於全球公域的聯合概念”。在這些概念中,美軍認為,隨着一些新興國家實力的不斷增長,未來極有可能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以內海域佔據局部優勢,具備對美軍武器實施電子干擾,對GPS信號進行阻斷與欺騙,對數據鏈進行切斷等能力。因此,美軍需發展適應這種強對抗環境的新型遠程打擊武器,摧毀包括大型作戰艦艇在內的敵方關鍵目標。

  為此,美軍所研發的遠程反艦導彈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適應未來高強度、複雜的戰場環境,並着重強調不依賴外界信息的自主作戰能力。按照美國軍方的評估,目前美國海軍現役的各種反艦導彈還普遍存在着對目標信息依賴性太強的致命缺陷,擔負反介入/區域拒止任務的難度越來越大,很難適應現代海戰的要求。而作為新一代的防區外反艦武器,AGM-158C型遠程反艦導彈使用了BAE公司研製的導引頭和制導系統,包括抗干擾的GPS接收機和數據鏈、雷達告警器在內的被動射頻和電子支援系統,具備極強的電子對抗能力,可在沒有全球衞星定位系統信號的條件下,實現對制定戰艦和艦體特定部分的精確攻擊。此外,該導彈有很強的自主信息處理能力,可根據一定的目標識別算法對區域內探測到的多個不同信號進行分類,配合智能化的軟件系統,逐步縮小不確定區域,最終實現複雜戰場環境下的艦艇目標的自主識別並攻擊,因此被譽為當前世界上最為智能化的導彈。

  據美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官員稱,該導彈服役後,由於具備在更遠距離更好地辨識目標和執行戰術交戰的能力,因此將會在確保美軍介入海上公域和近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成為美國對抗“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戰略的關鍵性裝備。

美反艦導彈完成關鍵試驗 "航母殺手"名副其實嗎

  AGM-158C導彈進行垂直髮射試驗,MK-41和MK-57垂直髮射系統都可發射這種導彈。

  所謂“航母殺手”言過其實

  毋庸置疑,遠程反艦導彈是用於攻擊大型水面目標的重要利器,特別是對航母戰鬥羣具有很大的殺傷力。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具有出色的隱身遠程攻擊能力,可憑藉高靈活和遠射程的組合,在世界現役所有艦空導彈射程之外發動攻擊,再加上掠海飛行智能規避威脅的能力,對現有的艦載防空系統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此外,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還使用了JASSM-ER導彈的454千克WDU-42/B侵徹型彈頭,這種大質量的侵徹彈頭不僅對普通大型驅逐艦有很大的殺傷能力,對大型兩棲戰艦甚至航空母艦也有足夠的威脅,因此被不少媒體和網友稱為美國的“航母殺手”。

  從此次試驗來看,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是由B-1B戰略轟炸機搭載試射的。B-1B屬於大型遠程戰略轟炸機,具有上萬公里的航程和巨大的武器攜帶能力,僅僅是機身內部3個武器艙,就可攜帶24枚AGM-158C反艦導彈,必要時還可進行外掛,用於反艦作戰時的飽和攻擊能力非常驚人。

  近年來,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和海軍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美國國內“中國威脅論”沉渣泛起,認為中國將建立一支強大的遠洋海軍,尤其組建具有強大攻防能力的航母編隊,對美軍長期擁有的海上優勢構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成為繼冷戰時期的前蘇聯海軍之後,美國海軍再次在公海上遇到的強大對手。而為了應對這種“威脅”,美國海軍必須未雨綢繆,緊急研製一種有效的反水面艦艇(尤其是反航母)武器即遠程反艦導彈來應對中國航母的威脅。

  但是, 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本身存在着諸多的缺陷,難以對中國航母編隊構成致命打擊。例如,該導彈由於受到外形尺寸的限制,並不能有效反制在UHF波段工作的雷達。而目前中國不少戰艦都裝備了這種雷達,用於遠程預警和反隱身作戰,這將成為護衞航母的一道重要屏障。此外,以卡-31、直-18為平台的預警直升機已經入列,固定翼艦載預警機也呼之欲出,在預警機的高空俯視下,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的隱身性能將不再具有絕對優勢。

  此外,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是亞聲速飛行,機動性比較弱,留給艦載防空武器攔截的窗口比較寬,艦載防空武器中的中程防空導彈、點防禦導彈、近防速射炮都可以進行多次攔截。而且,該導彈並非全程掠海飛行,而是在中段選擇是中空飛行,其目的一方面降低飛行阻力提高射程,另一方面截獲敵方的信號進行自主導航。而這種飛行模式對突襲單艘防空艦還不算大問題,但對付有多艘防空艦尤其是有預警機空中值班的航母戰鬥羣,其隱身和規避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總體上來説,儘管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綜合性能比較優異,但隨着我海軍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種新型武器裝備不斷服役,航母編隊無論是在自身預警還是整體防護能力上都有了質的飛躍,該導彈對我航母編隊構成的威脅是比較有限的,所謂“航母殺手”的説法有點言過其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9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反艦導彈完成關鍵試驗 "航母殺手"名副其實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