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這一戰,115萬志願軍上陣!兵力打破平津戰役最高紀錄
歡迎閲讀史源史詩第812期。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交界之際,有兩場戰爭和我軍密切相關,第一場自然是解放戰爭;緊接着又在鄰國朝鮮爆發內戰,4個月後逐步演化成我國的抗美援朝。從總兵力來講抗美援朝我軍投入的兵員總數不及之前的解放戰爭,但是其中的一次大戰役,我軍一次性投入的作戰力量卻高達115萬人,打破了之前我軍單次戰役的最高兵力(平津戰役)投放紀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解放戰爭中,我軍單次戰役的兵力投放紀錄是在1948年底的平津戰役,部隊總人數接近110萬人(因為彙集了東野和華北兵團兩支大軍,僅東野自己就派出了82萬人),另外遼瀋和渡江戰役,我軍兵力投放也在百萬人規模。像這樣大量的投入兵力,涉及多個野戰軍協同的戰例,全都是國共決戰規模的較量,一次戰役的結果就能大幅度影響全國戰局。而在朝鮮戰爭時期,我志願軍在50-51年先後5次打出大規模運動戰役,其中兵力過百萬的只有一次。人不是越多越好,尤其在敵人的優勢武器和火力面前,怎麼樣將兵力運用到精妙才是關鍵。
由於戰場範圍不同,兩場戰爭的我軍總兵力是有較大區別的。內戰後期解放軍總人數在550萬人左右,而抗美援朝戰爭的規模雖然也很大,對手實力比國民黨軍強得多,但是朝鮮半島範圍面積有限,所以前後三年,我軍投入的參戰總兵力並未超過240萬人,遠遠少於之前的內戰戰場。
不過這並不代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的參戰部隊實力不如之前的我國內戰,相反我們派出國境的多為精鋭之師,尤其是原東野和華野的部隊,可以説盡遣主力上陣。我們熟悉的38軍、39軍這些在朝鮮戰績突出的部隊,原本就是老東野的王牌。雖然戰爭總兵力少一些,然而唯一一次過百萬的戰例,卻直接打破了我軍單次戰役的歷史紀錄。
這一戰就是1951年4月-6月間的“五次戰役”,雙方圍繞38度線附近展開激烈爭奪戰。投放到戰場的我軍官兵達到了罕見的115萬人,比48年平津戰役還要多出5萬多人。同時,這次戰役我軍出動了多達19個軍,同樣創造了紀錄。如果加上後勤部隊和參戰的朝鮮友軍,總人數更是高達140餘萬人,這樣龐大的進攻隊伍,在遠東地區的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五次戰役是我軍主動進攻敵人,8萬餘聯合國軍部隊被我軍消滅。不過這一戰烈度極高,我軍損失同樣超過了8萬人,雙方戰損在1比1左右,此戰形成的均勢,是後期雙方停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