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銀行行長: 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應“以銷定投”
今日,中國郵儲銀行行長呂加進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7北京年會上表示,近年來,以商業銀行資產管理行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資金脱實向虛、風險揭示不足等問題。還面臨着法律地位不清晰、產品同質化嚴重、承載剛性兑付等方面的挑戰。
呂加進表示,新形勢下,財富管理只有正本清源,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才能重獲新的發展動力。
他稱,具體要做到,一要“以銷定投”。長期以來,理財產品在運作上往往是先有投資資產,再匹配客户資金,這就容易形成期限錯配和客户匹配不適當的問題;未來,需要我們熟悉客户需求,做好客户分層,結合客户風險偏好,制定資產配置方案,由產品導向向客户導向轉變,逐步做到投資端和客户端的主動融合,更好的實現產品端與投資端的互通。
二要“補齊短板”。債權投資是銀行的傳統優勢,但對於資本市場,銀行的參與經驗和研究能力相對欠缺。要把握好“社會融資股權化,債務融資資本化”發展趨勢,通過整合資管和投行資源,開展股權投資等資本市場業務,全面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PPP模式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三要“跨界競合”。不同金融機構資管領域既是競爭者也是合作者,需要藉助各自專業領域的優勢和資源稟賦,滿足統一的監管要求,實現互利共贏,通過投研合作,提升專業領域的研究能力;通過MOM/FOF管理方式的開展,提升組合投資能力,分散風險;通過渠道合作,滿足客户多樣化需求。
四要“科技支撐”。要對投資、理財、融資進行互聯網化創新平台改造,推動金融與生活場景的融合、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延展全市場覆蓋的營銷渠道,構建一站式金融市場產品的平台,提升服務水平,改善客户體驗。特別是,隨着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不斷在財富管理領域的運用,要加強科技服務手段,通過算法模型、數據分析和風險預判,提高市場響應能力,實現精準營銷、科學化投資決策。
五要“強化管理”。要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產品研發團隊、客户營銷團隊、投資服務團隊、風險管控團隊、市場研究團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要強化“風險定價”專業能力的提升,提升資管業務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要構建利於銀行資管高效運行的專業化體制機制,按照資管業務發展規律,全面提升專業化運作能力。要健全完善風控體系,增強風控能力。
在經歷多年跑馬圈地式的快速發展之後,中國已步入“大資管時代”,但是還有一些根本性問題尚待解決。包括關於法律規範統一、有序打破剛性兑付、金融監管協調等問題。
自1991年中國出現第一隻公募基金產品、2004年推出首隻銀行理財產品以來,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攀升,對促進直接融資市場發展、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改進金融機構經營模式、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這為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的實施,培育了龐大的中等收入階層,則為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客户基礎。據統計,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餘額已從2010年13萬億元躍升至2016年底的102萬億元。可以説,資產管理業務有效連通了投資與融資,其迅速發展是居民、企業、金融機構的共同需求。
然而,與發達國家的財富管理業務發展程度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從全球數據看,發達國家的財富管理總規模增長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基本同步,其規模遠遠超過GDP的規模,如美國、日本的財富管理規模分別是GDP的2倍和3倍。而我國目前財富管理規模才勉強佔到GDP的80%。由此可以預見,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要成長至與經濟體量相匹配的水平,還有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藉助其在客户基礎、服務網絡、資本實力以及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加快了進軍財富管理領域的步伐。截至2016年末,銀行業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合計為29萬億元,相當於表內總資產規模的12.5%,過去6年的平均增速更是高達55%。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Tak1Kun”:資產配置計劃,這是為了做好長期價值投資
網友“阿拉爾用户74xxxx412”:資產配置多元化是投資的唯一免費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