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為什麼愛找媽媽,再累也要看完!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綜合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疑惑,就是孩子明明在幼兒園裏很聽話,既能自己吃飯,也會穿鞋子。可是,一放學回到家,就好像是恢復了“出廠設置”一樣,什麼都不會。

做事之前先喊媽,各種依賴、各種賤。只要你在家,孩子就像是一塊“狗皮膏藥”一樣,甩都甩不掉。

從卧室到客廳,從客廳到廚房,甚至是你上個廁所,他也要在門口站着等你……簡直就是一個小尾巴。這要是家裏有太陽,我都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影子“現原形”了。

就這樣還不夠,除了每天的吃、喝、拉、撒、睡,動不動還得給你哭一場。

自從有了娃之後,我的耳根就沒清淨過。每天做夢都感覺有人在我耳邊喊“媽媽”!

相信這樣的情況每一個當媽的都是感同身受。

孩子見到娘,沒事哭一場!到底是孩子不乖了,還是媽媽的溺愛呢?

小編認為,都不是。

孩子在有媽媽陪伴的時候,出現這種“不乖”的行為,是每一個家庭都會出現的一種普遍現象。

孩子正在長大

自我發展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2歲是個體化分離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心理和生理發育快速,甚至會讓他們感覺有點焦慮和無所適從,他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

他們需要漸漸地適應離開母體後的生活。面對新鮮的社會,面對不同的人羣,面對身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事物。孩子都需要用自己小小的身體去探索,去學習,去適應。

而在熟悉和探索的過程中,從母體與生俱來的信任感,讓孩子需要更多來自於母親的共情和理解。

所以,在有母親陪伴的時候,孩子才會出現各種只粘着媽媽的舉動,或是心情反覆等行為。

像我最近就會發現女兒在一個人玩一會兒時,就會抬頭確認一下我在不在。然後會突然無緣由的過來抱着你的胳膊或是在你臉上親一下,再附上一句“媽媽我愛你”。

其實,每一次她的這種舉動,都是在反覆的確認媽媽是否在身邊。這種來自於“媽媽在”的安全感,是其他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

他更愛你,也更加渴望得到你的愛

很多心理學家會用“依戀”這個詞去形容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情感關係。對於寶寶來講,媽媽的存在更像是一個“安全島”。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也提到過:“當媽媽不在身邊時,孩子的表現更像是個天使。做父母的千萬不要高興得太早,這是因為孩子對他人不信任。所以才不會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記得,寶寶三歲生日時,我趁着她睡覺時出去為她選購生氣禮物。路上回來因為堵車的原因,回來的有些晚了。於是,我就用微信語音跟她對話,告訴她“媽媽在回家的路上,但是路上出現了交通堵塞,所以可能要晚一些到家。”

女兒很乖巧地答應了。還回了一句“媽媽你慢點開車,我和姥姥在家等你,注意安全。”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在面對你時會出現“不乖”或是“胡鬧”的行為時,你應該高興才對。因為這説明,你在他心中的位置無人能及,是他最重要和最信任的人。

耐心一點,多一些關愛,少一些責罵

對於孩子來説,想要被理解真的很難。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也不會用合適的語言去表達,往往就會被貼上“不聽話”、“不懂事”的標籤。

所以有時,面對孩子時,我們更需要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也只有你的愛,才是“治癒”孩子的良藥。

他們確實幹不了什麼,但就是有本事讓你什麼都幹不了

可能這就是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吧。

那種沒有附加條件的愛;那種無比依賴、無比信任的愛;那種“煩人”的愛……

他們會突然間的給你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撒嬌哭鬧;會猝不及防的説一句“媽媽我愛你”;會讓你覺得擁有了他,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仔細想想,孩子能夠粘我們的時間真的沒幾年。

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他的背影越來越大,依賴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少。

倒不如趁現在,好好的享受這份“甜蜜的負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