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急到心梗支架, “深夜吼媽”到底有多流行?

  “深夜吼媽”的段子前陣子刷了爆朋友圈,不少人感嘆陪讀的媽媽不容易。記者隨機採訪到一位接送孩子放學的唐女士,她説:“有時不是家長要吼,誰都想讓孩子自覺學習,可是你不催,他就不動,作為家長除了吼,還能有別的辦法嗎?”

  針對這一現象,專家稱,“吼媽”的焦慮和不安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與積極性,命令式的口吻對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説,只會引發反效果。前不久,UC大數據發佈了國內首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數據顯示,媽媽焦慮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一、二線城市,其中最焦慮當屬上海媽媽,其次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80後媽媽作為首代獨生子女,成為最焦慮人羣,已然超過90後和70後媽媽。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臨牀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馬希權説:“這些‘吼媽’顯然具備了‘廣泛性焦慮’的症狀,在不傷害到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家長要捨得讓孩子失敗,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作出客觀評判,適當調整期望值,和孩子達成有效的溝通。”

  時下,天童美語提倡的“快樂式學習”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熱烈歡迎,天童美語所有教室都覆蓋電子白板,兼顧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齊發展,學生們在愉快的遊戲中就能培養學習興趣,再也不用“吼媽”督促去學習了。

  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擁有一段美好的童年,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實現成績與快樂的雙豐收。


  最近,一篇題為《老孃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的文章走紅,下面的留言中,一位家長稱: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隨其自然吧。

  另一位家長説:我此刻躺在急診室急救,原因是腦出血,我深刻懷疑是教孩子寫作業弄的,請不要再讓我陪他寫作業。不少爸媽對兩人的遭遇感到同情,更多家長表示找到了組織。

  白天要工作,晚上還得教育孩子,疲憊是難免的,家長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堅持體檢可及早發現心臟問題,如血脂高、血壓高、血黏稠度高等都會引發猝死。

  此外,彩超、心電監測等也可做到早期發現心臟疾患。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急到心梗支架, “深夜吼媽”到底有多流行?

  如果出現陣發性心慌、胸悶和暈厥等症狀,應及時就診;如有心臟病家族史,則更要注意定期進行一些常規檢查,以早期預防發生猝死。

  長期高鹽、高膽固醇飲食者,工作壓力大都是心血管病的易發人羣,這些人除要戒煙限酒外,還要定期進行專門的心肺功能方面的體檢,排除潛在的心血管病。

  【經常久坐,敲敲大腿兩側】

  一天到晚坐着,時間一長,容易引發痛經、內分泌失調、尾骨痛、便秘等疾病。建議,久坐族沒事可多敲大腿兩側,能有效預防久坐帶來的健康隱患。具體方法:伸直雙腿,用拳頭去捶大腿外側。從大腿外側根部(站起來屁股有個窩的地方)開始一直敲到膝蓋。

  免責説明:本號重在分享,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本號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版權屬於作者,如有侵權煩請聯繫。

  (2017-10-21)


  “陪寫作業急出心梗”,誰來為陪讀的父母減負?

  2017-10-23

  新京報評論

  家長陪做作業成為社會問題,主要原因就在於學校默許放任教師把自己的分內工作轉嫁於家長。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急到心梗支架, “深夜吼媽”到底有多流行?

  文 |王天定

  最近網上流傳一份“陪讀家長”的特殊病歷,説一位媽媽“陪兒子做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心梗作為一種疾病,病因複雜,一個人得心梗,當然不能簡單歸因於陪孩子讀書做作業,但這份病歷,還有類似各種段子在家長圈熱傳,引發廣泛共鳴,從一個側面説明陪孩子做作業,已成為很多中國家長的心頭之痛。

  在媒體報道中,我注意到很多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顧問等給家長支招,比如要家長“少教多問,少做多看。逐漸淡化領導者的角色,並由領導者向組織者、陪伴者過渡,而最好的狀態則是協助者角色”等等。

  當然,從家庭教育角度看,中國有許多家長缺少正確的教育觀念,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期望;更多家長缺少得體的教育方法,沒有重視對孩子從小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有一些家長忽視言傳身教,家裏麻將、酒席不斷,孩子耳濡目染對讀書學習缺少基本興趣。家長這時再日夜陪讀,也於事無補。

  從這個意義上説,教育家長如何學會做父母,仍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現實問題。這些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顧問的意見建議,也不無可取之處。

  但是,稍瞭解中國當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就可知道,眼下陪孩子做作業成為家長心病,核心問題並不全在家長一邊。回想10多年前,我女兒讀小學初中時,面對“陪讀”,我也充滿了困惑。孩子從讀小學開始,各門課老師都各行其是,從不協調,家庭作業量大,是多年頑疾。而且這些作業,大量都是機械性重複,內容單調枯燥,極容易破壞學生對某一類知識的基本興趣。

  更讓我困惑的是,一些作業就是佈置給家長的:要求家長給學生出題,幫學生完成手工作業等,比如做模型、縫衣服等等。有些任務學生根本不可能獨立完成。家長只好代勞,很多學校最後把類似成果還作為教改成果四處展覽。這等於給了學生弄虛作假的“虛假光榮”,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如今,老師建立了各種“家長羣”,時不時就會空降任務,家長則隨時待命。許多學校佈置給老師的工作,被“眾包”給了家長。家長為了孩子,即使心裏不情願,也個個都表現得奮勇爭先。

  這些主動給自己加戲的家長被網友稱為“家長羣裏的戲精”。在表面的熱烈之下,背地裏積累了家長很多怨氣,造成與學校之間的矛盾,引發了各種問題。

  學生培養,的確是學校與家庭共同的責任,但是,學校是專業的教育機構,必須明確學校與教師的責任邊界,在我國目前優質教育資源總體短缺的情況下,教師與家長之間很難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等關係,總體看,教師處在強勢一方。

  我們必須看到,當下家長陪做作業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主要原因就在於學校默許放任教師把自己的分內工作轉嫁於家長。

  誠然,家長陪孩子做作業,確實在很多方面,對雙方都有幫助。現在很多家長知識水平也很高,一起參與孩子的學習,既能增進親子感情,也有助於孩子獲得更多學校教育之外的成長。但是,學校也應該考慮家長的實際情況,不排除很多父母,確實很忙,很累,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完成,會把孩子的作業視為負擔。

  另外,從教育的理念來説,家庭作業應該儘可能考慮孩子的自我探索能力,應該考慮到他們的能力和侷限,不要追求“高標”,而是應該照顧到每個孩子的情況。要求太高,必然會有家長出手,這也會造成一種不公平。根據孩子年齡階段的自我發展和探索能力來佈置作業,也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

  十九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家長對陪讀的吐槽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有質量的”學校教育的期待,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正視家長的苦衷,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督促學校善盡責任,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孟然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東木書廣”:現在讀書感覺不像是孩子自己的事,更像是家長在讀,孩子是陪襯了。過於強調家長對小孩學習的參與度了。學習最好的就是自主學習和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輔助指導才正確吧。像我讀書時認識的學霸,基本家長不操心學習。沒看過她上過補習班,成績總能全校前幾,後來還上到復旦大學了。所以教書能讓學生不厭學,主動學習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網友“漫漫”:又要上班,又要陪讀,傷不起啊,還有各種興趣班。

  網友“風輕雲淡”:老師減負了,天天要求家長監督

  網友“JQ~好心情”:自從兒子讀一年級開始,我就從一個淑女變成了一個母老虎,天天上班那麼累回到家還要陪他熬夜寫作業到半夜,陪了幾年,我還沒到三十看起來到了四十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85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急到心梗支架, “深夜吼媽”到底有多流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