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16年後,默克爾即將退休。9月26日,德國舉行聯邦議院選舉,現任總理默克爾宣佈不再參選,結束總理生涯。
在任內,默克爾被德媒視作“危機總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2015年難民危機、2016年英國脱歐等重大事件,均在其任期內發生。她曾力挽狂瀾,也曾見證諸多大事,對德國、歐洲乃至世界有着獨特影響。
第20屆德國聯邦議院選舉於9月26日舉行,在德國柏林一處投票站,一名選民(右)參加聯邦議院選舉投票。圖源:新華社
一
從德國曆史來看,僅有兩位領導人比默克爾執政時間更長:“鐵血宰相”俾斯麥和促進兩德統一的科爾。如果本次選舉後組閣時間在12月17日後,默克爾將超過科爾的執政天數,成為德國曆史上執政時間第二長的領導人。
“領航員下船了”,這是俾斯麥離任時媒體的漫畫標題。如今,它被德新社用在了回顧默克爾任期的報道中。這種類比,無疑想讓讀者感知默克爾的歷史分量。
但對普通德國人來説,他們對默克爾的評價有些複雜。
有人將默克爾時代視作德國的“黃金時代”。從數據看,自默克爾2005年擔任總理以來,德國失業率從高於11%降至5%,人均GDP提高42.6%;近10年間,德國國家財政盈餘常高達數百億歐元,民眾生活富裕程度上漲,人均居住面積穩步提高……有民眾甚至將德國隊問鼎2014年世界盃也歸為默克爾的政績。
過去16年,德國人習慣了默克爾治下的安穩。在聯邦議院選舉中,一些選民抱着“一切照舊”的態度,希望選出“默克爾2.0”。社民黨總理候選人朔爾茨被媒體捕捉到這樣的細節:使用默克爾的慣用手勢、語言,大有打造默克爾“接班人”形象之意。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對默克爾滿意。本次選舉前夕,德國西韋輿論調查公司發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41%的受訪者認為默克爾時代德國“總體變壞了”,31%認為“德國變好了”。
島叔在德國也聽聞了一些坊間“吐槽”。
比如核電政策爭議。上台之初,默克爾支持發展核電,但2011年底,她所屬政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在地方選舉中失利,動搖了默克爾的“保核”信心。同年,日本福島發生核事故,默克爾態度驟變,宣佈在沒有成熟替代方案的情況下,德國要在2022年“全面棄核”。批評者認為,默克爾是“機會主義者”,想借機收割環保主義者的支持。
又如在難民危機中大開國門。2015年,默克爾的“開門政策”導致數以百萬的中東難民湧入德國,德國社會因此經歷了一系列動盪。民調顯示,77%的受訪者認為默克爾時代的烙印就是難民危機。
還有人反感默克爾過於穩健謹慎的處事風格,認為她不是大刀闊斧的“開創之主”,而是水來土掩的“守成之君”。德國人常拿默克爾與其前任施羅德比較:後者力推“2010議程”經濟改革,想幫德國擺脱高福利陷阱,後雖因觸動利益集團而在總理競選中敗北,但留下了改革者的名聲。相比之下,默克爾任內選情雖始終平穩,但德國數字化進程緩慢,基礎設施建設也一再拖後。
2005年11月22日默克爾在柏林德國聯邦議院宣誓就職後興奮地走下宣誓台。圖源:新華社
二
更多的歐洲人記住了默克爾任內經歷的種種危機,她在面對危機時的“豪言壯語”,至今讓歐洲人印象深刻。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波及歐洲,銀行出現擠兑潮。彼時,默克爾飛赴巴黎,與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會談並發表講話:“我想告訴儲蓄者,你們的財產是安全的。”不久,合計5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相繼出台,迅速平息了洶湧的擠兑潮。
2009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默克爾深知一損俱損,立即表態“救助歐洲多國勢在必行”“沒有其他選項”,最終帶領歐洲挺過歐元“至暗時刻”。
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後,默克爾一句“我們能搞定”,瞬間成為各大媒體頭條。受此鼓勵,難民爭相湧入歐洲,不少國家邊境承壓,德國難民救助系統幾近崩潰,難民危機也成為國內政敵攻擊她的“利器”。隨着時間推移,難民危機對歐洲社會的衝擊逐步化解,但長遠影響仍在: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崛起,加劇政治碎片化;中東歐國家民族主義抬頭,擾亂歐盟團結……
在默克爾任期接近尾聲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多波疫情輪番襲擾下,默克爾在總理府、聯邦議院的演講廣為流傳:“德國遭遇二戰後最大危機”“不要讓這個聖誕節成為你和祖父母過的最後一個聖誕節”“記得用60度温水洗口罩”……幾乎每一次演講都是社交媒體上抗疫話題的爆款。
可以説,經歷多輪危機後,默克爾塑造了德國穩定可靠的國際形象,她本人也被稱為歐洲的“穩定錨”。德國《世界報》在本次選舉前發佈的一份由歐洲多國民眾參與的民調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默克爾使德國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夥伴。
2015年9月5日,德國慕尼黑,難民抵達火車站時手持默克爾照片。圖源:新華社
三
對世界政壇來説,默克爾是一位多邊主義的倡導者。
基於德國以及歐盟的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考量,默克爾治下的德國奉行務實的外交政策,不搞國家間衝突對抗。她説德國是世界的一部分,要合作解決問題。她認為“看法不同,不影響對話合作”。近些年,氣候變化議題、伊朗核問題、自由貿易、烏克蘭問題等國際問題背後,都有默克爾推動多方對話協商的身影。
不過,默克爾大概沒料到,她的外交政策的最大挑戰者,居然是盟友美國。尤其是特朗普上任後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在北約軍費、歐美貿易、“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上與德國齟齬不斷。2017年默克爾訪美,特朗普竟然拒絕與其握手,默克爾只得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美德關係一度緊張,中德關係卻平靜安穩。默克爾秉承奠定於科爾時期、發展於施羅德時期的中德友好合作傳統,始終把中國視為重要合作伙伴,推動德國、歐洲對華務實合作,中德、中歐合作水平不斷提升。
默克爾就職前的2004年,中德還是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到了默克爾的第3個任期,中德已升級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
過去16年,默克爾12次到訪中國,去過中國12個城市,這在西方領導人中相當少見。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她訪華時的一些親民細節:2007年訪問南京,默克爾在結束當天公務安排後,提出去南京明城牆看一看,雨夜遊覽台城;2014年訪問成都,默克爾在農貿市場買了郫縣豆瓣、花椒麪和八角,看當地廚師炒宮保雞丁,用筷子品嚐;2015年到訪安徽,她在一家農户與村民聊家常;2019年途經武漢長江大橋,她下車眺望長江,請工作人員留影紀念……在中國網友口中,默克爾還有一個親切的稱呼:默大媽。
2014年7月6日,默克爾在成都學習川菜宮保雞丁的做法。圖源:新華社
無論是“歐洲鐵娘子”“危機總理”“守成之主”還是“默大媽”,不同人眼中有不一樣的默克爾。作為政治家,她打過應對各種危機的硬仗;她是世界政壇的“常青樹”,在任期間歷經美國4位總統、英國5位首相、意大利9位總理、日本11位首相。
在默克爾居住的公寓旁,有一家印尼華人開的中餐館,主打菜品是北京烤鴨,不忙的時候,默克爾一週能來三四次。如今,隨着任期進入倒計時,退休後的默克爾或許更有閒暇光顧中餐館,安靜地坐在桌前,聽其他客人聊她過去的16年。
文/遠馮潘科(發自德國柏林)
編輯/雲歌、山秋
來源: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