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感知、斷層建模,地鐵19號線用智能技術保障工程質量和安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智慧地下空間團隊在隧道施工現場。 通訊員焦玉勇 供圖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9月24日訊(記者萬凌)地鐵在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地下溶洞、含水構造和斷層,為工程質量和人員安全埋下隱患。9月24日,長江日報記者從2021智慧城市與智能建造高端論壇暨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雙智”專場活動上獲悉,武漢地鐵19號線將運用中國地質大學的智能地質感知技術,用一套“組合拳”攻克國內城市地下空間建造領域普遍存在的“卡脖子”技術問題。
據悉,該科技成果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智慧地下空間團隊研發,為地下工程智能感知關鍵技術和裝備。該團隊將與武漢市漢陽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對地鐵19號線的建造質量與安全進行全方位保障。
該團隊負責人焦玉勇教授介紹,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的智能地質感知技術和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超前地質探測裝備,在開鑿隧道時便能夠提前感知掌子面前方150米範圍內的不良地質體,並實時回傳後台進行三維數字建模,對不良地質體提前掌握和控制,防止突水、湧泥和塌方等事故的發生。
焦玉勇透露,他的團隊在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水電隧洞等工程中運用智能地質感知技術,數百公里長的隧道施工未發生大的人員傷亡事故,並且保障了質量和工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這套兼具理論、技術和設備的科技成果在國際上都處於領先地位,打破了由歐美國家長期壟斷的技術優勢。”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