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印邊境對峙起因於修路? 對不起, 這理由太LOW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綜合

  文|進擊的熊爸爸

  這次中印洞朗對峙的直接原因,是一條長約2.3公里的在建公路引起的。

  洞朗地區位於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的三角地區域,中部和東部都是森林河谷,地勢崎嶇,汽車無法通行。中國準備按照我邊防軍傳統的步行巡邏路線,沿相對平緩的多卡拉山分水嶺山脊東側(中方一側)向南,繼續修通前往洞朗地區最西南的蔗草場哨所,進而進入洞朗縱深地區。

  從外交部和國防部的表態可以略知一二,修路的目的是為了改善邊防官兵生活條件,巡邏條件,不針對第三方。

  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是邊防軍人革命樂觀主義的真實寫照。在平均海拔4810米崗巴邊防營區,一副對聯格外顯眼,上聯:“堅守再難,也要克服萬難,日復一日矗立風雪邊關。”下聯:“巡邏再險,也要執著涉險,年復一年用腳丈量雪線。”橫批:“死也無怨”。

  要想緩解這一現狀,修路是必然選擇。去年,中國軍方領導視察西藏邊防時提出,要加強邊防戰備、訓練、工作和生活設施建設,改善官兵物質文化生活條件。

  只不過,我國在洞朗地區修路,是在印軍眼皮底下展開的。印軍一個前哨據點佔據分水嶺山脊分界線,距離中國公路新起點僅80米,距離新施工的中國工地僅四五十米。

  早在多卡拉山口山脊上修建了巡邏公路和戰壕體系,沿線密佈碉堡的印度卻大動干戈,非法越界不要命地試圖阻止中方繼續施工。洞朗對峙由此產生,戰爭一觸即發。

  印度為了一條在建公路上火,背後實有隱情。冷兵器時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説;現代化戰爭,戰場通道同樣非常重要。

  顧名思義,通道之戰就是公路作為戰爭的神經末梢,快速將兵力、裝備、補給運送至戰鬥一線,快速形成優勢,佔據戰爭主動。

  為了守住或打通一條道路的通道之戰俯拾即是。例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英屬緬甸殖民地,駐守英軍無力抵抗,故向中國國民政府請求援助派出遠征軍,為保衞中國唯一的對外聯繫通道--滇緬公路。

  高寒缺氧氣、雪山夾峽谷,中印邊境的特殊地形大大提升了公路等通道的戰略價值。缺少公路,官兵徒步巡邏不僅十分辛苦,還容易給敵人可乘之機。如果爆發戰爭,重型裝備進不去,聯合兵力展不開,甚至會成為左右戰爭的勝負手。

  因此,印度拼命在邊境修路。2014年印媒爆料印度將沿中印邊界東段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建設2000公里的公路,這條公路西起達旺,沿實際控制線修築,東達中國藏南地區的最東點,實際控制線附近地區可以藉此連接為一體。

  與此同時,印度拼命反對中國在邊防修路。洞朗對峙,非法越界的印軍竟然要求中方停止邊境修路,才會撤出。(想起辛丑條約規定:在天津周圍20裏內不得駐紮中國軍隊)

  其實,印度玩命阻止中國修路不止一次。3年前 ,我國從2005年開始費時8年才將公路修進支普齊,並於2013年成立支普齊邊防連,設立支普齊哨所,印度試圖阻止中方將公路修入勒馬爾列,曾引發中印支普齊對峙。

  不難設想,中印未來之戰,必然是通道之戰。可笑的是,印軍自己不斷在邊防修路,卻妄圖阻止中國在在自己的地盤修路,豈有此理!印度的國力軍力,還沒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資本。

  強國修路無須看臉色。修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作者署名:少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