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議院共和黨人似乎要對彼此開戰了。”《國會山報》撰文指出,為了填補“後特朗普時代”的權力真空,參議院共和黨人對於如何在國會認證程序上發揮作用產生了分歧。
當地時間1月6日,國會將正式認證選舉人團投票結果,宣佈拜登獲勝。特朗普的盟友們準備在當天完成“最後一搏”。據《國會山報》報道,至少有13名共和黨參議員準備在當天挑戰選舉人團的投票結果,而在眾議院,多達140名共和黨人表示可能會投票反對確認拜登獲勝。
但並不是所有共和黨人都“義無反顧”地支持特朗普,共和黨內部存在着不同聲音。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還警告議員不要反對選舉人團票。不少共和黨人表示,反對選舉人團票的嘗試只能是徒勞無功。
美媒:特朗普讓共和黨內部“分崩離析”
特朗普似乎將國會認證程序變成了一場對他忠誠度的考驗,測試他的支持者會不會幫助他推翻選舉結果。《華爾街日報》認為,在特朗普最後的任期內,他正把共和黨變得“分崩離析”。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發表聲明,勸阻他的前同事們不要嘗試推翻大選結果,“在我們的體制下,選民決定總統,如果國會的意願代替了民眾的意願,那麼這種自我管理便無法持續下去”。
在特朗普任期的最後時間,共和黨的“內戰”分割線已經畫好了。《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這並不是共和黨第一次在有關特朗普的議題上存在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這點在參議院推進紓困法案時便可見一斑。特朗普希望直接支付民眾2000美元,但遭到了共和黨人的反對。特朗普甚至直接在推文上斥責道,“共和黨人不想死的話,就趕緊通過法案”。
共和黨戰略專家道格·黑伊稱,共和黨內部議員們的利益本就不完全相同。“議員們總是按照他們自己的利益行事,甚至還有人想要競選總統,所以他們的優先事項並不總是一致。”
不過,共和黨內部的分歧正變得越來越明顯。《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一場“內戰”的前景突然變得真實起來。一邊,是正設法獲得特朗普忠實擁躉支持的部分議員;另一邊,是以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為首的保守共和黨建制派。
專家:挑戰選舉結果的共和黨人“各有心思”
“共和黨內的分歧由來已久,只是平時被壓制住了。”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劉衞東指出,4年前大選時,共和黨建制派中支持特朗普的人並不多。可是特朗普“異軍突起”,迎合了美國國內民粹主義的思潮,吸引了大量的選民在身邊,黨內建制派不得不支持他。4年來,雖然建制派並不喜歡他,但依然與他維持着合作關係。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袁徵指出,特朗普任期即將結束,有些共和黨人非常擔心,如果特朗普帶領部分共和黨人繼續“胡攪蠻纏”,將會損害整個共和黨的形象。
共和黨人在選舉問題上的內訌加劇。《國會山報》報道截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部分共和黨官員,尤其是國會議員不願意譴責特朗普,那是因為他們害怕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更多的人則是確實贊同特朗普。他們與特朗普一樣,“似乎不惜一切代價渴望政治權力”。
袁徵表示,仍有共和黨人願意支持特朗普,繼續挑戰選舉結果也是各有心思。有些共和黨人只是想投機,謀求黨內的資源,借用特朗普提升自己的地位;還有部分共和黨人則是出於選區的考慮,自己選區內多有特朗普的支持者,那麼他們也免不了要做出一番姿態。
據《國會山報》報道,當被問及黨內長期分裂的討論時,緬因州共和黨參議院蘇珊·柯林斯敦促她的同事們開始認清現實,並團結起來。
分析稱特朗普未來影響力有待觀察
瑞典哥德堡大學V-Dem研究所發佈了一項研究報告,其中記錄了這些年共和黨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該報告的合作作者Anna Luehrmann接受CNN採訪時表示,共和黨的哲學是“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來實現政策”,共和黨還缺乏“對規範的承諾”,對政治對手也“不夠尊重”。
特朗普之後,共和黨何去何從?BBC報道截圖
袁徵表示,現在有種説法——共和黨“特朗普化”。“的確,特朗普對共和黨衝擊很大,但是4年的時間也不算太長。”袁徵指出,特朗普有三大基本盤:一是中下層藍領白人工人,他們屬於全球化的失意者;二是基督教福音派;三是共和黨保守人士。這些選民未必都認可特朗普本人,他們支持的是特朗普代表的價值理念與政策主張。在特朗普離任後,他會保留多大的影響力,要看他自身能否拓展影響,以及民眾對他的關注程度。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4年前,特朗普基本上是以獨立民粹主義者的身份參選總統的,對於共和黨建制派而言幾乎毫無用處。現在隨着他的任期接近尾聲,有關共和黨未來道路的爭論正在不可避免地進行。
共和黨資深戰略專家Scott Reed則預測,共和黨傳統保守派麥康奈爾將成為該黨的明確領袖。“這次選舉向我們展示了,共和黨的政策與理念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但正是這種個性讓我們失去了白宮。”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編輯 張磊 劉夢婕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