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震那些事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對地震的記錄、觀測古已有之。地震事業經歷了艱辛的發展歷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地震工作者發揚科學探索精神,在挫折中尋求發展,在科技創新中取得進步。

關於地震那些事

地震事業的開拓者

1941年,李善邦先生在四川開展地磁測量研究。

1920年寧夏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數20餘萬,震驚全國。之後四川爐霍、雲南大理、甘肅古浪相繼發生災難性大地震。防震減災迫在眉睫,1929年,李善邦先生踏入了一生的中國地震研究事業,我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地震觀測台!

關於地震那些事

我國的第一個地震台——鷺峯地震台

第一台地震儀

在北京國家地球觀象台的展覽室,照片中的一台儀器是由中國人設計並製造的第一台地震儀,叫霓式地震儀。

微震儀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地震儀器以仿製、改進蘇聯的為主。為提高自主研發能力,1958年,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許紹燮和同事在原有地震儀的基礎上,研製出更加靈敏的581型微震儀。

地震儀國產化

邢台地震後,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我國的地震事業發展迅速。於是,一批批先進的短、中、長週期的地震儀相繼問世,我國地震台的常規觀測地震儀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地震監測從模擬到數字

從1976年開始,國家地震局組織實施768工程,率先開始了試驗性數字遙測地震儀的研製,我國地震觀測從模擬時代向數字時代邁進。20世紀80年代,中國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建立了區域地震台網,全國地震台站總數達到417個。

南極建台

1985年,我國南極長城站剛建不久,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雲芳便接到“建立中國南極長城地震台和地磁台”的重要任務。30多年來,南極地震台和地磁台為我國地震觀測及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地震台網建設更趨科學規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在全國構建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觀測網絡。目前,正在實施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計劃在全國建設1.5萬個台站。

地震機構

1950年

陸續成立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土木建築研究所和測量製圖研究所等研究機構,開始了新中國的地震、地球物理、地質、工程地震、大地測量等與地震密切相關學科的研究工作。

1953年

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

1956年

《中國地震活動性及其災害防禦的研究》納入1956~1967年國家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67年

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局和國家科委京津地區地震辦公室合併,建立國家科委地震辦公室,統一管理全國地震和抗震科研工作。

1971年

成立國家地震局,作為中央地震工作小組的辦事機構,統管全國的地震工作。

1972年

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組建了地震工作機構和隊伍,專業隊伍達9000餘人。

1998年

更名為中國地震局。

2018年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管理。

地震觀測的最終目的是為更好服務防震減災和應急救援工作,防震減災工作是社會發展的安全保障,能促進現代化建設與發展。作為新時代的地震人,應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重任。

【來源:四川省地震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5 字。

轉載請註明: 關於地震那些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