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國際外聯專員賽博——
德國女婿的“塞翁失馬”
“‘賽博’是根據我的德語名字音譯而來的,而選擇‘王’姓一方面是跟我德國的姓發音相近,另一方面是因為我的妻子姓王。當初選擇學習東亞經濟就是想到中國來。”9月24日,來自德國的賽博(Seb)告訴記者,他從小便對中國非常感興趣,妻子是一位地道的濟南人。
目前,賽博在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投資促進部擔任國際外聯專員,主要面向歐洲企業為高新區招商引資。“當時我失去了在德國的工作,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我有了來中國發展的機會。就像‘塞翁’那樣。”賽博用流利的普通話講述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
“山東人很好客,也很實在。我也很榮幸自己能成為為濟南與歐洲聯繫的一座橋樑。”提起山東人的實在,賽博頗有體會,“一次我買漢堡,沒有看到優惠便付了兩份的錢,但是老闆主動告訴我並退了錢。”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賽博説,“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應該發現別人好的一面。”
(□本報記者胡瀝中)
俄羅斯籍學者漢伊理——
老外張口就來“子曰”
“每天早上我會在户外練習一些武術套路,這時候總會有人面帶微笑在一旁觀看。”坐在一張明式官帽椅上,已在中國生活了6年多的俄羅斯籍學者漢伊理説,“大多數中國人樂於看到別人踐行他們的傳統文化。”
在漢伊理接受採訪的房間內,不僅有官帽椅,整個房間的傢俱與陳列物品幾乎都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書桌上還擺有一尊孔子雕像。
“孔子聞名世界,我們經常聽到有人這樣提出明智的建議:‘子曰……’我的母親也不例外。”漢伊理告訴記者,他的基礎研究領域是認識論與認知科學,“中國文化保留了幾千年來對世界思考和探索的遺產,研究它們對於找到客觀現實原則很有意義。”
漢伊理認為,儒家哲學樂於改變、不拘泥於教條。“儒家思想裏的‘仁’在俄羅斯文化裏同樣存在。”談及中俄文化交流,漢伊理表示,“多元化促成了彼此不斷的變化,同時也必須珍惜相似之處,因為這是人類合作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基礎。”
(□本報記者胡瀝中)
日本學者西山尚志——
對中國古文字“一見鍾情”
“我與中國的緣分從很小的時候便開始了。”日本學者、原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西山尚志用“緣分”一詞講述自己與中國的關係。
“因為我的父親是書法家,所以從小便學習書法。”西山尚志邊展示自己上大學時臨摹的曹全碑和乙瑛碑邊説,“那時起我便對中國的篆書和隸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1998年我本科二年級的時候,中國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簡》這一戰國時期楚國竹簡的圖版註釋。”西山尚志説,“我看到這本書就‘一見鍾情’。”西山尚志認為自己的普通話並不流利,卻依然選擇用“一見鍾情”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古文字的熱愛。
“為了解讀郭店楚墓竹簡,我好不容易在二手書店找到當時已經絕版的《戰國文字通論》。”西山尚志坦言,正因為讀了這本書,他才決定研究戰國出土文獻。為了更好地開展研究,他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時間,來到北京大學學習中文。
2005年9月,西山尚志來到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深入學習古典文獻學,後升任副教授。
(□ 本報記者 胡瀝中)
煙台土耳其咖啡廳老闆丹尼斯——
短視頻聊咖啡收穫“粉絲”
“300度的沙煮咖啡”“咖啡加紅酒,看我喝就好,你們別做了”……從去年4月開始,丹尼斯的抖音已經發了283條視頻,他用流利的漢語介紹咖啡文化。
丹尼斯是一位土耳其小夥,為了愛情來到煙台。如今,作為一名煙台女婿的他,和妻子一起經營一家土耳其咖啡廳。閒暇之餘,拍攝短視頻,讓更多人瞭解土耳其咖啡。在煙台生活了6年多,丹尼斯慢慢變成了“中國胃”,他愛吃薺菜包子和中國麪條,拿手菜是西紅柿炒雞蛋;他喜歡中國歷史文化,也在冬天下大雪時穿上了秋褲。
丹尼斯和煙台姑娘姜文秀相識在土耳其朋友的一場聚會上。雖然是場跨國戀愛,兩人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都有較大差異,但用丹尼斯的話説,“愛可以改變一切”。
拍短視頻,丹尼斯負責出鏡,姜文秀負責拍攝剪輯,所有素材都來源於生活,把夫妻倆相處的日常分享給大家。有時走在街頭,丹尼斯會遇到“粉絲”過來打招呼,“他們跟我打招呼,我就很開心,因為我非常喜歡交朋友。”
(□本報記者從春龍)
德國旭勒櫥櫃公司中國市場商務經理左源——
文化牽線促成“中德母女緣”
在德國的漢語學習圈子裏,有本名為《自學漢語漢字》的教材備受歡迎。不只因為教材的作者顧黛樂是一名科班出身的漢學博士、名副其實的“中國通”,還因為她有一名能幫她作精準校對的“中國女兒”——左源。
35歲的左源出生于山東濟寧,2015年到德國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就職於德國旭勒櫥櫃公司,並在德國安了家。
相遇發生在一個名為昆根的小鎮。2008年,本科畢業後的左源第一次來到德國學習語言,聽説鎮裏來了一名中國姑娘,1960年生人的顧黛樂激動得像個孩子,第一時間就找到了她。
從經史子集到孔孟顏曾,從京劇臉譜到小籠包……相處多了、交流多了,顧黛樂和左源漸漸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而這位有着三個女兒的老人,也開始把左源喚作自己的“四女兒”。當得知“德國媽媽”正在編寫一本漢語教材時,左源主動請纓,出任助手和校對。在她的幫助下,顧黛樂的書中充滿着濃濃的中國味道。
(□本報記者孟一)
中國華銘外聯部經理王雅玲——
中式園林將亮相莫斯科
“俄羅斯人不僅喜歡中國的美食,更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茶道、服飾、武術、中醫等等。”9月25日,談及俄羅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受,在俄羅斯留學、工作20餘年的王雅玲覺得,在俄羅斯甚至整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眼中,中國傳統文化是神秘且極具吸引力的。
王雅玲是東營人,如今供職於中國華銘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常年在莫斯科工作。身為企業的外聯部經理,王雅玲被問及最多的就是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及風俗習慣,每次她都會用心去跟對方分享,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提升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力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讓王雅玲引以為傲的是,他們公司投資興建的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即將於今年年底投入運營。“不僅如此,我們還把一個5000平方米的中式園林‘搬’到了莫斯科。”王雅玲告訴記者,這個園林區域將舉辦書畫展覽、體育活動、音樂會、中華美食等各種文化展演,成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報記者李廣寅)
旅日華人江凌——
中文學校裏日本孩子越來越多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9月21日中秋節,讀初一的陳庭瑞早早守在日本橫濱家中的電腦前。在這個屬於全球華人的節日裏,自己就讀的中文學校安排了線上教學活動,活動的第一項,就是在悠揚的古風樂曲中,和母親江凌一起朗誦與月亮有關的古詩詞。
2007年,丈夫因工作需要去了日本,江凌也隨其定居下來。一年後,小庭瑞在橫濱降生。當小庭瑞到了上學的年紀,江凌開始定期送他去中文學校。細心的江凌發現,不知從何時起,和庭瑞一起上課的日本同學越來越多。
受疫情影響,中文學校今年的中秋課被迫轉到線上進行,但孩子們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月餅的製作方法。“我剛關掉攝像頭,就收到了日本好友發來的信息,非要來我家做月餅。沒辦法,誰讓月餅這麼好吃呢!”陳庭瑞很開心。
橫濱有亞洲聞名的中華街,隨處可見的中華料理店,廣受熱捧的中文學校……而像江凌這樣的中國家庭,也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更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交融後的温度。
(□本報記者孟一)
新西蘭Irelax集團創始人蘇麒元——
在社交平台立體傳播中華文化
38歲的蘇麒元是新西蘭Irelax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長,2001年從山東到新西蘭求學,27歲開始創業,2014年進軍按摩器械行業,創立自己的品牌。如今,他們的零售店遍佈新西蘭各大城市。
“剛到這裏的時候,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還是比較少的,每到傳統節日,總會有些許失落。”蘇麒元説。2000年,奧克蘭市政廳聯合本地亞洲協會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元宵燈會,到現在已連續舉辦了21年,從最開始的只有一天,到現在有四天,近幾年的元宵燈會規模空前,每年人流量都能達到近20萬人次。
“這些年,新西蘭的華人越來越多,我們每年堅持不懈舉辦中國新春花市、中國元宵燈會,吸引了大量新西蘭人蔘加。”蘇麒元開心地説,很多“老外”都會帶着家人來這裏體驗中華文化、品嚐中華美食。如今,吃中餐、過中國節、學習中文的朋友在他們身邊比比皆是。
“我們也會抓住機會,藉助社交平台、新媒體力量,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立體、更鮮活。”蘇麒元説。
(□ 本報記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