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李
隨着電動汽車的市場認可度不斷提高,電動汽車的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過去路上清一色的燃油車漸漸跟電動汽車打成一片。那如果讓各位僅僅依靠“看”來辨別路上的車是燃油車還是電動汽車大家能夠做到嗎?相信有的消費者會覺得這不難,看車牌就知道了,藍牌的是油車,綠牌是電動汽車。
確實如此,不過筆者一般會從汽車的前臉來分辨燃油車和電動汽車,當然這種方法也不完全準確,不過燃油車一般都會有進氣格柵,而電動汽車一般是採用封閉式前臉造型設計。那麼為什麼燃油車都有進氣格柵,而電動汽車一般沒有呢?是為了彰顯自己電動汽車的身份嗎?
彰顯身份確實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不少人在介紹某款電動汽車的新產品時,提及封閉式前臉造型都會説是電動汽車特有的設計。但是除了這個原因,更多的還是對從進氣格柵的作用和對於電動汽車的影響來説。
進氣格柵也就是我們常説的中網,從名字我們就知道其作用就是為了讓空氣流入。眾所周知,燃油車的動力來自內燃機,而汽車裝備的內燃機基本為活塞往復循環式,它主要通過燃燒燃油產生的熱能來推動活塞在機體內部的氣缸中往復運動,同時帶動曲軸運轉產生動能。燃油燃燒的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需要空氣中的氧氣跟燃油共同發生作用,而鏤空設計的中網可以利用行駛中不斷撞擊空氣的方式,將空氣送入發動機,保證內燃機的正常工作。
除此之外,由於內燃機在做功時會產生大量的熱能,所以為了防止温度過高導致發動機受損,就需要對其進行散熱。燃油車上普遍都會裝載水箱,其作用是吸收缸體的熱量,防止發動機過熱,如果依靠自然冷卻,降温的效率會很低,而進氣格柵可以在行駛中讓更多的空氣進來帶走多餘的熱能,提高散熱效率,所以燃油車都會有進氣格柵。
不過,到了電動汽車這裏就不一樣了。首先,電動汽車不再使用內燃機,而是使用電動機產生動能,它主要依靠電流從動力電池組輸送到電機的電磁線圈,瞬間形成電磁場與永磁體或另一組線圈的磁極互斥產生動能,而非燃燒,所以整個過程不需要有空氣的介入。除此之外,由於不再進行燃燒,其產生的熱能自然就更低,對於散熱的要求自然也就更低。
電和電池基本通過液冷系統就能完成散熱,不會讓冷卻液達到沸騰的程度,而且由於電機和電池的位置更靠下,電動汽車散熱更多的是依靠底盤下面的流動的空氣,所以只要調整好車輛底盤的設計就能實現較好的散熱效果。
另外,進氣格柵的設計會讓大量的空氣進入到發動機艙,會極大的增加行駛阻力,所以電動汽車通常會使用封閉式中網設計,讓氣流從旁邊流過,以此來降低風阻。風阻越小,對於車輛的加速、能耗都會更有利。很多人都吐槽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不行,而降低風阻可以很好地減少電動汽車的耗電量,對於延長續航有一定的幫助。
封閉式前臉也能更好地與流線型車身相結合,讓其看起來更顯年輕和運動感。不過,也並不是所有的車企和消費者都認可這樣的設計,像是一些傳統的車企和看慣了燃油車的消費者會更傾向於有進氣格柵的造型,畢竟有的進氣格柵造型可以説是一個品牌的象徵,而且有進氣格柵,造型可以更加的多樣化,所以很多電動汽車也會保留這一設計,這也是為什麼之前筆者説這種方法分辨燃油車和電動汽車不完全準確的原因。
比如寶馬的“雙腎”進氣格柵造型,即便是在電動車型上,寶馬也保留了這一設計,並表示之後會一直延續下去。確實,如果沒有了這一標誌性的設計,寶馬的辨識度會下降不少,不少消費者可能會不太能接受這一改變。
寫在最後:
進氣格柵的設計跟汽車需要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也能以此來區分它的類型,有些消費者對於這樣的設計可能會存在牴觸的情緒,不過筆者倒是覺得這樣的設計也挺好的,只能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相信大家以後見得多了也就慢慢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