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編者按: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更好地傳承、發揚“不屈不撓、艱苦奮鬥、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保護好革命遺址遺蹟,講好紅色文化故事,大眾網濱州頻道策劃推出“紅色渤海情——尋訪革命文物裏的百年記憶”系列採訪活動。圍繞第一批山東革命文物名錄中濱州革命遺址選取典型、深入採訪,挖掘背後的故事,瞭解曾在這裏奮鬥過的黨員先烈的革命歷程,講述在革命老區上演過的紅色故事,通過革命遺址遺蹟,追尋曾經的崢嶸歲月。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郭峯 張爽 於淋凡 見習記者 張倩 濱州報道

從濱州城區往南過黃河,延河岸向東行駛約40分鐘就能看到始建於1956年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歷經65年的風雨滄桑,打漁張灌區引黃閘依然高大巍峨,它見證了引黃興利的歷史、見證了曾經的中蘇友誼、見證了一座城市的騰飛,更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穩定、農業增產增收以及灌區人民生活的改善發揮了巨大作用。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説起打漁張灌區引黃閘,濱州人很少有不知道的,加之近年來濱州對引黃閘及黃河沿岸的綜合治理、綠色發展,使得這裏風景秀美,更是成了濱州的網紅打卡地。

打漁張是黃河岸邊的一個村莊,自明朝起,這裏的居民世代以打漁為生,故而得名。1951年,國家決定興建大型引黃灌溉工程,渠首最初的選址就在這附近。這年1月,蘇聯專家沙巴耶夫、拉布圖列夫到打漁張灌區考察後認為,打漁張灌區的設計實際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土壤改良設計,考慮到引黃泥沙的處理,建議渠首選址由打漁張村上移17公里至王旺莊險工河段興建。引黃閘因此沒有建在打漁張村,但由於工程方案早已在國務院備案,不便再作更改,這一大型灌區就保留了“打漁張”的名字。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打漁張灌區引黃閘一側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博興黃河河務局副局長劉向波接受記者採訪

博興黃河河務局副局長劉向波介紹,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工程,是山東省開發最早、規模最大的引黃灌溉工程。灌區灌溉面積324萬畝,隨着行政區劃的調整,目前打漁張灌區的控制範圍僅涉及博興縣的11個鎮(辦事處),灌溉面積66.46萬畝。

1951年底,中央軍委把開墾黃河三角洲地區列入了新中國的屯墾規劃,決定在山東廣饒縣北部開闢軍墾區,安排部隊轉業人員屯墾。

1952年2月,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7師所屬289、290、291三個團,奉命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二師4、5、6三個團,離開濟南,來到濱海荒地。這年春天,華東棉墾委員會決定開墾山東濱海荒地,6月山東棉墾委員會成立,決定興建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並做了大量測繪調查工作。9月,山東棉墾區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初步設計完成,設計灌溉面積66萬畝。12月1日,水利部轉達中央財政委員會指示:同意興辦。隨即,隸屬省農業廳水利局的打漁張灌溉工程局成立。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蘇聯專家齊恰索夫在座談會上做水利灌溉工程的具體指導(資料圖,由張琳提供)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在引黃閘附近的展覽室中,陳列着修建時使用的工具

1956年初,山東遵照中央指示,於3月末成立了山東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指揮部,編制714人,駐廣饒縣牛莊,張次賓任指揮,邢鈞、劉鳴平、蔡惠民任副指揮。4月2日,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開工。根據省人民委員會的統一部署,惠民、膠州、昌濰、泰安4個專區的20餘縣抽調了10萬名幹部、民工參加施工。當年11月,渠首引黃閘建成放水,並舉行了慶典。至1958年完成整個灌區建設。

灌區的建成在引水灌溉和改良土壤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糧食畝產由建灌區前的57公斤上升到80公斤,同時,灌區人民結束了飲用鹹水的歷史。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修建引黃閘時的場景(資料圖,由張琳提供)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工人們慶祝打漁張灌區引黃閘建成(資料圖,由張琳提供)

由於沒有找到當年建設灌區的親歷者,建設過程也只能通過材料所體現。但通過當時建設場景的照片以及陳列室裏建設時曾用過的工具,便不難想象那熱火朝天、轟轟烈烈的建設場景。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打漁張森林公園的長廊裏的展板上記錄着引黃閘的過往

現在的打漁張引黃灌區渠首處有着兩座閘口,一前一後、一老一新,劉向波告訴記者,隨着水閘工程運行年限的不斷增長,灌區工程老化,1981年在舊閘南側修建了新閘,老閘的作用則變成防沙閘和防滲設施。“不僅如此,自1985年以來,打漁張灌區引黃閘又承擔起向青島引黃供水的任務,它不僅給濱州本地的水資源帶了保證,更是將黃河水引入膠東,惠及了當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如此看來,這兩座閘口仿若咫尺兄弟,並肩攜手共同成就大河之利。

如今,站在打漁張灌區引黃閘旁,看着洶湧的黃河水通過它的引導緩緩滋養着一方水土一方人,心中滿是感慨。奔騰不息65年,經歷了準備、興建、試灌、停灌、恢復、發展等曲折輝煌歷程,其精神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沿岸人民,成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人民引黃事業的壯麗史篇。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打漁張灌溉區已是國家水利風景區

2010年,“打漁張灌區引黃閘”被博興縣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濱州市政府公佈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打漁張灌區引黃閘也是黃河水利委員會黨建示範帶黨員教育基地之一,我們博興黃河河務局也在不斷了解、發掘打漁張灌區的發展歷程與輝煌成就,繼承灌區工作者在‘引黃興利、治水惠民’過程中的不懈奮鬥精神,保護髮揚好黃河文化,為灌區人民作出更多貢獻。”劉向波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06 字。

轉載請註明: 紅色渤海情第十五卷:歷經65年風雨滄桑的打漁張灌區引黃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