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每一年這一天,從未忘卻的祭奠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重慶4月1日電題:每一年這一天,從未忘卻的祭奠

新華社記者王金濤、陳國洲、周聞韜

重慶,清明節前的週日,歌樂山下、烈士墓前。

年過六旬的周勇和夫人、姐姐、學生等一行10人,將110枝鮮花仔細擺放在紀念碑前。駐足、鞠躬,像祭拜親人般,與他們低聲説話。

70多年前,周勇的父親周永林是一位中共地下工作者,3位掩護他的戰友都犧牲在了白公館、渣滓洞。他們,就躺在紀念碑後巨大的合葬墓中。

“前輩們吶,我是周永林的兒子周勇,我帶着我的妻子、姐姐、學生們,又來看你們了……

我父親活着的時候,把我們叫到牀頭叮囑:沒有你們的保護,他就沒了!也就沒了我們,沒了這個家……

他説紅色的傳承不能斷。交代我們,他死以後,我們這些兒孫,祖祖輩輩都要來……”

這樣的祭拜從1949年起,已經72年了。

72年風雨無阻。周永林走了,他的兒子周勇也已是白髮人,傳到他的孫子、曾孫已歷四代。

今年,與以往的祭掃不同。周勇帶來的黃的、白的菊花中,特意點綴着10枝紅色的康乃馨。周勇説,這是“特別禮物”。今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歲生日,他們想以此向先輩們報告:烈士身後,祖國山河無恙、紅旗更加高揚!

掩護了周永林的3位烈士,一位叫胡有猷,一位叫陶敬之,另一位叫黎又霖。周永林在重慶北碚、城郊從事地下工作時,胡有猷、陶敬之是他的直接上級。而黎又霖是為黨工作的黨外人士,屬於周永林團結的對象。

“那時候都是單線聯繫,他們都知道我父親是共產黨員。胡有猷、陶敬之還掌握着黨內大量信息,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只要透露一點就可以換取生的希望。但他們始終堅不吐實,不變節,沒出賣,他們用自己的犧牲保住了其他同志,保住了地下黨組織。”周勇説。

獻完花,周勇一行在烈士墳前,像往常一樣再次高聲朗誦兩首熟悉的詩:

(一)

革命何須問死生,

將身許國倍光榮,

今朝我輩成仁去,

頃刻黃泉又結盟。

(二)

賣國殃民恨獨夫,

一椎不中未全輸,

鋃鐺頻向窗間望,

幾日紅軍到古渝。

這兩首詩是黎又霖烈士的絕命詩。

重慶解放後,周永林與其他同志第一時間趕往歌樂山為烈士們收屍。當時,渣滓洞大火還未完全熄滅,牢房內外到處都是烈士們的屍體,完全無法辨認。

周永林又趕往白公館,守門的老人把他帶到二樓的一個小房子,説黎又霖就是關在這裏。只見房間內,排放着穀草做成的墊子,上面鋪着一張張破爛的篾席和褥子。老人指着其中一張“牀”(地鋪),説黎又霖就睡在這兒。周永林立馬把穀草墊、爛褥子和篾席翻了個遍,希望能找到黎又霖留下的東西,終於在席子下面發現了一張黃色的草紙,看見上面寫着幾行字,落款竟是“又霖 十一月廿五日”——距離“11·27”大屠殺僅僅兩天。僅僅又過3天,重慶解放了。這正是烈士犧牲前留下的絕命詩!

後來,成立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時,周永林把這份珍貴的文物交給了組織。

“我們家所有人都會背,小孩會説話後就要學這兩首詩。”周勇説,剛學的時候完全不懂,尤其是父親用地道的四川話把“光榮”説成“光雲”,把“結盟”説成“結民”,家裏的孩子們只能背“天書”。直到長大了,讀了原文,才理解了其中深邃的意藴。

背詩、掃墓,講每一位烈士的故事,講黨的歷史。像這樣的紀念在這個紅色家庭非常多。

讓周勇特別難忘的是2009年“11·27”紀念日前夕,已經90歲的父親周永林最後一次祭掃了他的戰友們後,把所有孩子們叫到一塊,平靜地説:“我走不動了。以後每一年你們都要去歌樂山獻花。再以後,你們的孩子也要去,都要去!”

已經是黨史專家的周勇體會到父親的深意:紅色的基因,黨的歷史怎樣傳承?就在這一代接着一代,每年一次的祭掃中;在後代們的背詩聲中;在爺爺給孫子,爸爸給兒子講的老故事中。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