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烈士尋親的路,他走了15年

董秀明、金鋒、胡中美、王永亮

……

近年

28位長眠於唐房革命烈士陵園的烈士

陸續與家人“團聚”

為了這場相隔近七十年的“團聚”

我奔波了十五年

講述人:普蘭店區政協委員張勇


2006年,我來到陵園做管理員。烈士陵園有革命烈士304位,其中無名烈士108位,有名烈士196位。這邊是孤獨長眠的烈士,另一邊是苦苦思念的親人。

中國人講究魂歸故里,不能讓這些英烈和親人‘斷了線’。

“當年,我的父親和這些烈士同期入伍參加解放戰爭,我也參過軍,我的血脈裏流淌着‘紅色基因’。”帶着特殊的軍人情結,我踏上了為烈士尋親的旅程。

可是沒想到,這趟旅程,這麼漫長。

為烈士尋親的路,他走了15年

烈士彭壽祝,原籍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人,1945年跟隨黃克誠領導的新四軍三師解放東北,任連部指導員,來東北後和家人失去聯繫,犧牲後長眠在唐房革命烈士陵園。烈士的侄子在網上看到唐房革命烈士陵園的烈士名單,也在尋找親人。我得知情況後,馬上和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民政局聯繫,並自費去當地瞭解情況。歷時一年,為彭壽祝烈士辦理了烈士證明書,也幫助烈士找到了親人。

304名烈士犧牲時都很年輕

(最小年齡17歲)

大部分沒有子女

無法獲知家庭信息

楊德春烈士墓碑上籍貫刻的是遼東省新金縣,我先後跑了多地民政局、檔案館和文史館,最終在遼寧省檔案館1950年人民政府上報的烈士名單中找到了他的名字,幾經比對,與陵園的歷史相吻合。楊德春烈士的家與陵園其實相距不足70公里,而這70公里的回家路,卻走了70年。

我也沒想到,這條路,走得很孤獨。家人一度不是很理解;社會上也有冷嘲熱諷。在烈士墓區裏獨自一個人打掃衞生、拔草的時候,也有過寂寞和困惑,有過想放棄的時候;但一想到,再不找,他們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回家”了。

英雄雖逝,精神永存

他們的故事應該傳承下去。我聯繫到原遼南軍區後方醫院唐房一所的老軍護人員王樹芳老所長、王成權老護士班長等10人。當年,他們醫護過這些烈士們,老前輩們毫無保留地把過去一直珍藏的紅色資料送給我,現在就存放唐房革命烈士紀念館。

為了深入瞭解遼南戰鬥歷史,研究崗邊根據地,我到區黨史辦、區檔案館等部門聯繫查找資料。多次到豐榮辦事處北台村金峯(又名盛振芳,原遼南獨立師一團政委)烈士墓地祭拜,專題研究遼南獨立師歷史,研究普蘭店南山戰鬥歷史。我拜訪過普蘭店英雄連首任老連長戰啓先,當年就是戰啓先帶領連隊攻克了普蘭店南山,解放了普蘭店。戰啓先還原的數十年前那段戰爭年代真實的故事,被收錄在唐房革命烈士紀念館。

我是軍人出身,我也是政協委員。我有義務講好英雄的故事,讓他們的事蹟傳承下去。我用這樣的方式履職。

沒有豪言壯語

張勇的語氣卻堅定、有力

眼下,張勇又踏上了為冷健烈士尋親的路。僅靠墓碑上的簡單記錄,2年前,他就與遼陽縣有關部門反覆聯繫,拜訪原唐房一所的老軍護人員……雖然還沒有明朗的線索,但張勇不灰心,他要繼續找下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7 字。

轉載請註明: 為烈士尋親的路,他走了15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