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幾期文字與照片僅為紀念曾經開在鼓樓東大街14號的一家川味小館:零點抄手,同時也緬懷一段逝去的搖滾歲月。
從新街口到鼓樓其實有許多條路可供選擇,出行方式也很多樣。我個人推薦步行或者騎車,悠哉中入眼的沿途景色遠比高樓林立的百城一面更有人味兒。
如果你找對了路,就能從西海繞到西鼓樓大街。
西海的名氣不大,所以比起後海它更顯安靜,也更美。那裏有一家著名的“西海魚生”餐廳,用餐環境極佳。最早它主打的是打撈西海里的自養鮮魚供食客享用,後來好像也不怎麼提了。現在連店都被“改造”沒了。
前幾年,西海邊上有不少可供休憩的碼頭,也可以划船。坐在躺椅上,喝一壺茶或一杯咖啡,享受微風拂面,遠眺海面微波,看水禽嬉戲,足以忘記許多煩憂。
可惜都沒了。
值得慶幸的是,從去年開始,在帝都數九寒冬之際,西海竟然搖身變為一片寬闊的冰場,其規模與設備遠勝老後海冰場數倍。無論是情侶、友人或家人,都能在眾多冰上玩具的陪伴下輕鬆消磨掉一下午的時光。
西鼓樓大街最知名的美食莫過於老馮家的坑烤羊蠍子了,確實好吃。坑烤的羊肉肥美多汁,口兒口兒香。記得他家在簋街也開了店,不過沒有去吃過。只怪自己對簋街真沒有什麼好印象。
順着鼓樓西大街直行就能路過舊鼓樓大街。鼓樓西大街、舊鼓樓大街和鼓樓東大街彼此相連,交匯於默默佇立數百年的鐘鼓樓前。
開在舊鼓樓大街丁字路口的“鴉兒李記”是一家老牌兒的清真餐館,經營老北京涮肉、爆肚兒、羊雜湯以及多種清真菜餚,發家地就在後海。它家的熟食尤其值得推薦,其中又以醬牛肉為上品。原先此地是一家經營多年的豫菜餐廳,也非常棒,尤其是能吃到曾經紅極一時的紅燜羊肉和在北京並不多見的中原蒸菜,後來不知因何搬走
既然轉到了舊鼓樓大街,那就必須提到一家我認為絕對能在北京涮羊肉圈中排進前十名的飯館兒,其店名簡單粗暴:老北京涮肉。它家口味兒之妙就在那一碗秘製的麻醬小料上。若是您好這一口兒,那一定得抽空兒去嚐嚐,本來冬季就是吃涮羊肉的時候!
位於舊鼓樓大街上的標誌性餐廳曾經有兩家。一家是麥當勞,您沒聽錯,就是麥叔叔;另一家則是已經不見的“延吉餐廳”。之前這兩家店分別位於馬路兩邊。
舊鼓樓大街的麥當勞透着一股多年未變的古味兒,無論內外都會帶給我一種充滿朝氣的愉悦之感。
延吉餐廳是連鎖店,屬華天旗下,招牌是冷麪,卻不是人人都愛吃,例如我。反倒是小菜,例如辣牛肉,泡菜五花肉等還不錯。
我從小就認為朝鮮冷麪都應該是那種酸甜兒的味道,後來從韓國朋友口中得知,這只是咱們的特色,韓國人所吃的冷麪從口味上來講與其大不相同。
延吉餐廳幾經改造,由大變小,終於從舊鼓樓大街上徹底消失。
吃炙子烤肉的風氣在京城盛行已久,從清代延續至今,老字號“烤肉季”和“烤肉宛”更是聲名在外。不過炙烤界的新生力量也不容小覷,例如這家開在舊鼓樓大街的“炙子革命”,便是經常爆滿。其內部裝修充滿了八十年代的懷舊氣息,從中不難看出店主與我是一代人。
抬眼望灰紅相間的鼓樓,右拐不遠處是煙袋斜街的入口,左轉便來到了著名的鼓樓東大街。
鼓樓東大街之所以出名,我想大概是因為以下幾點。
第一:大量電玩店和模型手辦店構成了鼓樓東大街最初的商業環境,並吸引了一大批熱衷此道的少年。
第二:隨着大量琴行的湧入,搖滾青年也蜂擁至此。隨後又相繼開業了兩家著名的LiveBar:Mao和Temple。而與搖滾青年匹配的紋身店以及各類特色服裝店,飾品店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
第三:常聚此地的多是各類“文藝混子”,他們有着不同於主流人羣朝九晚五的作息時間,普遍都是夜貓子,因此又催生出此地眾多的夜宵小館兒。
其實這類飯館才是帝都真正意義上的深夜食堂。那兩部遭到一致唾罵的翻拍爛片兒,錯就錯在編導演們根本就不是深夜出沒於“食堂”裏的人,高高在上的他們完全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百姓“夜館兒”,也不清楚那裏會聚集什麼樣的人,聊什麼樣的天兒。憑空捏造的搞創作,不慘敗又等什麼?
逛街、演出加夜宵令鼓樓東大街的夜晚人氣飆升。
第四:與它垂直的南鑼鼓巷因為有中央戲劇學院的明星效應加持,令其變為京城著名的旅遊街。雖然這條街會被硬派而激進的鼓樓範兒們所不齒,但它確實從另一面帶動了鼓樓東大街的人氣。
我説的這幾點,都是曾經。
自從整齊劃一的運動開始至今,該變的、不該變的都變了。本來就不寬的東大街有段時間還被擺上了隔離帶,令車輛通行更為不暢。左右兩條尷尬的隔離帶經常被人弄得歪七扭八,為無辜的東大街平添醜陋。現在倒是又都被清除乾淨了,做這種事根本就是脱了那啥放那啥。
唯一不變的是遊客們對南鑼的熱情,對此我也只能呵呵一笑。
現在若提起鼓樓東大街的潮汕粥,是人都知道有個“火齊”。而幾年前我只要請朋友去東大街吃飯,必會去一家名叫“灣畔仔”的潮汕粥店。它家的東西是真地道,與我在潮汕本地所吃完全一致。可惜正宗有時候就意味着難以融合,曾經開在東直門的一家名為“竹家莊”的廣式餐廳也是因為其口味過於純正而失去了市場。反倒是那種在口味上進行融合的餐廳更容易風生水起,“金鼎軒”,“日昌”等無一例外。
漫步鼓樓東大街,不難注意到一家招牌隱蔽的涮肉館兒。透過它家那幾排臨街的大玻璃窗,便可見其後熱氣升騰,人滿為患的熱鬧場面。
它家的特色不僅是實惠,羊肉和小料兒也都拿得出手,關鍵還特別有“衚衕兒氣質”,餐具、座椅和用餐的人都不講究。尤其是在入夜之後,無論冬夏,店內划拳行令者,神吹鬍侃者,酒醉亂語者,狂笑痛哭者比比皆是。在那裏相聚的人一頓涮肉吃四五個小時是常事兒。嫌髒嫌吵者請勿進此店,因為它壓根兒就不是您桌兒上的那盤兒菜!
這家涮肉館兒名叫“羊坊涮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