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以後,人手好幾個寶媽羣。
我有一個微型但是全能的寶媽羣,大家的交集不僅限於線上,也經常會約附近的寶媽一起出來玩。
前幾天,羣裏一個寶媽突然説了一句:“我又把我女兒揍了。”
一看這個“又”,就知道她肯定不是第一次了。
但是顯然,她的舉動並沒有起效,不然也不會一次又一次打。
不出意外,羣裏又開始了互相吐苦水,討論的主題就是:打孩子。
壯壯原本是個安靜的吃瓜羣眾,卻突然被cue了:“我最佩服壯壯的一點就是,她沒打過孩子。”
突然被提到的壯壯:一臉蒙圈·JPG。
我確實是有很多次勸過她們不要打孩子。
勸的理由很直接:我被打過,所以我知道被打的孩子心裏大概在想什麼。
我是個脾氣很壞的人,這種壞脾氣,不是説我無緣無故地針對別人,而是脾氣很暴躁。
巧得很,我爸爸脾氣也很壞。
心地善良,脾氣暴躁。八個字完美概括。
從我有記憶開始,我沒少捱打。
因為犟嘴。
我很小的時候就會在被打以後離家出走。
但是沒地方去,於是就縮在烏漆嘛黑的巷子裏,等到害怕到不行的時候再灰溜溜地回家。
印象很深的是我十幾歲的時候,那時候跟我爸的關係已經很緊張。
不記得是因為什麼事,我爸掄起一把椅子就衝我砸過來了。
我當時的想法:
1. 乾脆把我打死得了。
2. 你要是打不死我,等我長大了,我一定巴拉巴拉巴拉……
3. 我要趕緊長大,離開這個鬼地方。
這幾個念頭在腦海裏瘋狂轉圈圈,並且內心產生了無比的憤恨。
所以儘管我媽告訴我“其實你爸很疼你”,我都在心裏暗暗冷笑:“你説的是什麼鬼話?”
我們倆的緊張關係,到我談戀愛也沒緩解。
那時候我整個人非常陰鬱,整夜整夜不睡覺,窩在走廊裏看各種亂七八糟的書。
然後我男朋友來了。
怎麼説呢?
一個處處跟我爸相反的男人。
脾氣好,寵我,天天給我講笑話,告訴我人一定要多笑笑,笑起來了,人就開心起來了。
實事求是地説,如果如今的李壯壯有一點讓大家覺得我是個温暖的小太陽,那一定要感謝當年的男朋友如今的我老公。
我義無反顧,就想跟他在一起。
因為暖。
因為他説,他爸媽從來沒有打過他。
我簡直對這種神仙家庭心嚮往之。
800公里的物理距離都沒攔住我遠嫁。
扯遠了,回來孩子這件事上。
我為什麼不打孩子?因為我下不去手。
每個當媽的都有過那種被氣到發抖的經歷。
以前總結了一句話,當媽的感覺就是“要麼心被暖化,要麼氣到爆炸”。
我就是在這兩種狀態裏來回切換,活得像個精神分裂患者。
“恐怖的兩歲”到來的時候,我覺得我女兒簡直是個“狗都嫌”。
不管你説什麼,她永遠有“我不要”等着你。
吃飯、洗手、換衣服、睡覺……想要一步到位?不存在的。
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也沒有真的動手打過女兒。
因為每次手掌高高舉起的時候,心裏就會立刻有個聲音給我“剎車”。
“停下,住手。”
在我猶豫的這一瞬間,被趕跑的理智又回到腦子裏佔領了制高點。
然後就真的打不下去了。
我在羣裏問那幾個媽媽:“你們打孩子之前,不會猶豫嗎?”
有一個媽媽秒回:“打的時候毫不猶豫,打完以後悔不當初。”
為什麼悔?
因為傷了親子關係,問題也沒解決。
另一個媽媽的回答更絕:“為什麼要猶豫?打了心裏爽了再説。”
你看,有時候你打孩子的理由根本不是孩子做錯事,而是為了你體內的小怪獸。
在很多父母的身上,“打孩子”不是出於對規則的敬畏,而是把“虐待”等同了“教育”。
我知道有人會説:“那有時候孩子就是不聽話啊,不打沒辦法!”
你確定,你是用到了所有辦法,孩子都沒法溝通嗎?
太多時候,我們着急讓孩子“聽話”,卻不去看看孩子在想什麼。
我們太着急達成目標,卻不願意走太長的路。
於是,“打”就成了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歸根結底,打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己無能的發泄,以及在教育這件事上的偷懶。
知乎上有個網友説,她27歲了,沒捱過打。
問爸媽為什麼不打孩子,爸爸輕飄飄地説了一句:“説不通的孩子,打了也沒用。”
打孩子,説到底,就是“恃強凌弱”。
父母用自己的強勢傳遞給孩子:因為我比你強大,所以你要聽我的,如果你不聽,那你就要捱打。
所以,今年我在老家看到一個兒子打罵年邁的父親時,一點都不驚訝。
因為在我小時候,我就經常看見他被父親掄起棍子打。
所謂的“養孩子”,不是把孩子養大,再去經歷下一場輪迴。
而是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裏,和孩子一起去熱愛這個世界,然後,療愈曾經的自己。
-----------------------------
作者有話説:
我並不認為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是一個完美的媽媽。
如果非要給自己打分,我覺得60分勉強及格。
但是,在“打孩子”這件事上,我一直立場堅定地投反對票。
愛會傳遞愛。
暴力只會傳遞暴力。
其實你們大概能感覺到,哪怕今天在寫這篇內容的時候,我也對當初捱打心懷怨憤。
因為“疼”這件事,被寫在了回憶裏,想起來一次,就哆嗦一次。
如果可以,我甚至想回去抱抱那些年縮在小巷子裏的我自己。
可惜,沒人去擁抱我。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