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關注阿富汗局勢,塔利班舉行記者會:不想重複任何的戰爭
“禁止進入任何前政府官員家中”,“任何人的生命、財產和榮譽都必須得到保護”,“對撤離的外國使館車輛予以放行”……隨着阿富汗塔利班迅速接管首都喀布爾,以及其領導人發出一系列“快速重啓”社會秩序的指令,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着這個國家局勢令人震驚的發展。在16日召開的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上,各國代表都強調,必須確保阿富汗不再成為恐怖主義温牀。同一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分別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印度外長蘇傑生、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通電話。王毅強調,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阿富汗形勢發生劇變標誌着軍事幹預、強權政治不得人心,終將失敗。16日,在國際輿論對美國失敗的嘲諷中,沉默多日的美國總統拜登發表演講,為其撤軍行動進行辯解,稱美國在阿富汗的使命從來都不是關於國家建設。“這倒也是句實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7日説,因為無論是在伊拉克、敍利亞還是阿富汗,“美國的力量和作用是破壞”。北京時間17日深夜,塔利班在喀布爾召開記者會。塔利班發言人扎比烏拉·穆賈希德表示,過去的政府犯下了很多的錯誤,塔利班不想重複任何的戰爭,也不希望有任何的國內和國外的敵人。
歐洲國家反思“最大挫敗”
當地時間17日傍晚,塔利班在喀布爾的媒體中心召開了首場新聞發佈會。據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報道,穆賈希德表示,經過20年的艱苦戰鬥,塔利班組織終於重新回到喀布爾,“這不僅僅是組織的勝利,也是整個國家的榮耀”,是阿富汗人民在經歷過長期外國軍隊佔領之後重新擁有國家權力的象徵。他説,阿富汗女性將在伊斯蘭教法下享有教育等權利,私營媒體將“保持獨立”,但記者從業“不得違背國家價值觀”。
在喀布爾國際機場,用於撤僑的軍用飛機週二一早恢復起飛。《紐約時報》説,在美國軍方控制空中交通樞紐優先撤離西方公民的情況下,週一蜂擁至機場的大多數阿富汗人後來都離開了。
喀布爾機場16日的混亂和發生的一系列慘劇令全世界震驚。17日,美國“防務一號”網站發佈的一張照片傳遍國際媒體:640名阿富汗人擠在15日晚起飛的美國一架大型運輸機艙內。另外一段新視頻也廣為流傳:美軍飛機起飛後,有阿富汗人似乎被起落架艙的艙門夾住,飛行過程中,遺體在空中劇烈擺動。
“喀布爾機場的景象對於西方政界來説是可恥的。”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17日表示,阿富汗的現狀是“我們都負有責任的人類悲劇”。他説,西方國家多年來在阿富汗建立穩定社會的努力失敗了,“這給我們過去和未來的外交政策、軍事行動提出了根本性問題”。
據法新社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16日也表示,北約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取得的成果低於預期,“必須從中吸取教訓”。有消息人士透露,默克爾在與基民盟黨內高層召開的會議上表示,一旦美國決定撤軍,其盟友不得不跟着這麼做,而美國的撤軍決策部分歸咎於其“國內政治原因”。基民盟主席拉舍特的言辭則更為激烈,他將北約在阿富汗的整個行動稱為該組織“成立以來遭遇的最大挫敗”。
英國皇家三軍聯合研究所認為,英國也應該自我反省。該智庫17日刊文説,20年來,英國領導人假裝在制定一項阿富汗戰略,實際上只是“美國戰略中的英國戰術”,而英國對美國的政策幾乎沒有影響力。從伊拉克、敍利亞、利比亞到阿富汗,英國參與了所有這些戰鬥,但未能在戰略上改變其中任何一場戰鬥。
拜登“肆無忌憚的辯護”
當美國的盟友正反思失敗的教訓時,拜登仍在為他的撤軍決定極力辯護。他在16日的講話中承認塔利班的勝利超乎預期,撤軍帶來“艱難而混亂”的後果,但他“堅決捍衞自己的決定”。拜登一邊聲稱,自己作為指揮阿富汗戰爭的第四位美國總統“不會推卸責任”,一邊指責他人的過失。拜登説,美國給阿富汗軍隊“決定自己未來的一切機會,但無法給他們為未來而戰的意志”。他強調阿富汗政府領導人“逃離了這個國家”,阿總統加尼未能兑現自己的承諾。
拜登稱,美國在阿富汗的使命“從來都不應該是關於國家建設的”,而是打擊發動“9·11”恐襲的極端分子。據《紐約時報》報道,他還將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行動跟中俄扯上關係,稱“真正的戰略競爭對手”希望看到“美國繼續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源,無止境地專注於穩定阿富汗局勢上”。
拜登的講話在美國引發不同反應。一些民主黨議員稱讚他闡明瞭美國長期捲入戰爭的成本,但在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看來,目前的狀況是“巨大的潰敗”。
不少美媒顯然也對拜登的講話不滿。《紐約時報》17日將他的一系列説辭形容為“肆無忌憚的辯護”。CNN在首頁頭條位置刊登題為“拜登無法否認在阿富汗失敗的絕望場景”一文。美國《外交政策》稱,拜登仍在“嘴硬”,而其他美國官員也正忙於“道貌岸然”地指責別人,並渲染“美國已經做得足夠了”,但實際上,美國做得還不夠,甚至促成了當前的苦難,美國背叛了阿富汗。
在1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揭穿了拜登的詭辯:“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阿富汗戰爭,但是美國贏了嗎?我們看到,20年來在阿富汗的恐怖組織從個位數增加到了20多個。美國給阿富汗人民帶去了和平嗎?我們看到,20年來,十多萬阿平民在美軍及其盟友的槍炮下傷亡,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
塔利班大赦政府官員
法新社17日描述説,接管喀布爾後,塔利班當天試圖“快速重啓”社會秩序。該組織文化委員會成員薩馬甘尼宣佈大赦所有政府官員,敦促他們返回工作崗位,“你們應該滿懷信心地開始自己的日常生活”。美聯社説,這是塔利班首次就其如何進行國家治理進行表態。一些阿富汗人似乎聽取了塔利班的建議——頭戴白帽的交警重新出現在街頭。薩馬甘尼17日還呼籲女性參加政府工作,稱“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並不希望女性成為受害者”。
週二,塔利班與一些阿富汗政府官員的談判仍在繼續。《華盛頓郵報》説,當天,塔利班的二號人物巴拉達爾從卡塔爾抵達阿富汗,這或許意味着,談判接近達成一致。不過加尼政府的副總統阿姆魯拉·薩利赫稱,根據憲法,他目前是“合法的看守總統”。外媒稱,這可能給權力交接談判帶來變數。
《華盛頓郵報》16日評論説,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阿富汗鄰國正警惕地關注着塔利班戲劇性地接管了國家。近幾個月來,這三個國家的政府都加大了與塔利班的外交接觸力度。阿富汗“變天”給亞洲帶來新的地緣政治格局,各方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對巴基斯坦而言,阿塔的“迴歸”在戰略上意味着“擊敗”了對手印度,但這也有可能令威脅巴政局的巴塔受到鼓舞。對印度來説,這加劇了人們對克什米爾激進主義的焦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認為,在阿富汗問題上,中國的態度是“安全第一”。
17日,《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與中國駐阿富汗大使王愚取得聯繫。王大使説,使館在正常運轉,塔利班方面對保證中國使館安全做了承諾。王愚還給《環球時報》發來五星紅旗在使館主樓上高高飄揚的照片。據他了解,目前俄羅斯、巴基斯坦、伊朗駐喀布爾的使館也都在運轉。
圍繞阿富汗問題,中俄美三國外長16日進行了兩兩通話。英國路透社稱,王毅在通話中批評美國從阿富汗“倉促”撤軍的行動,表示這“已對阿局勢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下步如再製造出新的問題,更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客觀來説,中美在阿富汗問題上擁有不少共同利益。”蘭州大學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彪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一是保證阿富汗不出現大規模動盪混亂,二是阻止阿富汗境內恐怖主義外溢,三是尋求在阿富汗構建一個包容代表各方力量的政權安排。然而,在美國整體針對中國的對抗性戰略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美國指望中國能夠幫助其從阿富汗“脱身”是不現實的,更不必説華盛頓阿富汗政策調整還被視為意在集中精力對付中國。此外,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標準,也為雙方在阿富汗問題上的合作設置了障礙。
朱永彪表示,在阿富汗事務上,大國的協調終究是外因,無法彌合阿富汗內部各派勢力的歷史矛盾與深刻分歧,“阿內部力量的能動性、建設性和破壞性都很強,大國不應力圖充當‘家長’角色,這無法根本性解決阿富汗問題”。
環球時報駐巴基斯坦、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程是頡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陳 欣 柳玉鵬 王偉
閲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