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捨得》:田雨嵐似的“冰箱媽媽”不可怕,最害怕的是這種人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綜合

電視劇《小捨得》的開播,聚焦“小升初”及家庭教育問題的種種矛盾,展現在觀眾面前,成為當下熱議話題。

而隨着劇中蔣欣飾演的患有“強迫症”的媽媽田雨嵐一次又一次地逼迫孩子挑起的“戰爭”,更是每天一個話題登上熱搜。引發全民焦慮的同時,也再次讓“冰箱媽媽”這個稱謂成功出圈。

在自閉症圈內盛行過一個專業稱謂“冰箱媽媽”,曾經一度被當成是導致自閉症的“罪魁禍首”,凱納在1943年首次報道自閉症時,曾經認為自閉症是與生俱來的先天性的疾病。可是很快,他放棄了這個觀點。到1970年之前,由布魯諾·貝特海姆提出的“冰箱母親”理論備受推崇,當時的醫學界和心理學界普遍認為,自閉症是由於家長尤其是母親的冷漠、養育方式刻板造成的,是一種心理疾病。

這種當時被廣泛傳播和得到越來越多認可的自閉症的“冰箱媽媽”理論認為,自閉症是由於媽媽的冷漠造成的。

這個觀點的提出和大面積流傳,也一度將自閉症患兒“媽媽”推上了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哪怕是如今,雖然這個理論已經被摒棄了40多年,今天卻依然有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反覆提出來。

儘管臭名昭著的“冰箱媽媽”理論已經被大多數人所唾棄,然而它依然陰魂不散。據説,現在世界上還有兩個國家依然有人相信這個沒有任何根據的理論,一個是法國,一個是中國。時不時總有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跳出來指責我們這些本已經筋疲力盡的媽媽們(也包括爸爸們)。

在那個年代,當一個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家長,尤其是母親可能會受到來自醫生或者家庭其他成員的批評,認為是母親的原因造成孩子自閉症。

到了現代,“冰箱媽媽”已經被醫學界和科學家徹底推翻,並通過揭露當時的始作俑者是出於某種目的才提出,“冰箱媽媽”是沒有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的。“冰箱媽媽”假設的荒謬性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另一個身份卻是“烤箱姥姥”對於自閉症患兒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她們是否加重了自閉症患兒的病症?該如何糾錯和杜絕?

我們先講一個身邊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你也或多或少地見過或者聽過。

有一位姥姥帶三歲多的外孫來機構諮詢。

外孫的情況是已經到了三歲,口部肌肉、身體狀況、智商都沒有問題,可是依然不會説話,只會叫簡單的“爸爸、媽媽”等名稱。去醫院診斷後是語言發育遲緩及疑似自閉症。

孩子已經三歲多了,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本來孩子父母和姥姥姥爺覺得大一點就慢慢自然會説話了,可是現在依然還是沒有任何改變,於是全家就開始擔心和焦慮。

因為孩子爸爸媽媽要上班,爺爺奶奶已去世,所以就由姥姥過來照顧陪伴孩子,前幾個月去當地兒童醫院做了語言和感統訓練,效果甚微。現在又帶孩子來當地一所康復機構諮詢想要上課。

當時和姥姥見面的情形是,姥姥胸前挎着一個揹包和孩子的水壺,背上是外孫。從一樓到三樓康復機構都是一路揹着上來的,顯然已經累得氣喘吁吁,可是見了老師,依然沒有要放下外孫的意思,一邊諮詢一邊揹着想要下來的外孫不願意讓孩子下來。

終於在老師的勸説下讓孩子站到教室裏開始評估後,評估老師帶孩子在一旁拿着感統訓練工具玩,姥姥就一個勁地跟在後面用家鄉話不斷叮囑,“寶寶,小心摔着”、“寶寶,不能碰這個,不要摸那個”,“寶寶,喝點水再玩兒”。

與此同時,孩子要走獨木橋時,還特別緊張地雙手扶着外孫,生怕從離地一尺高的獨木橋上掉下來摔着。

半個多小時的評估觀察中,姥姥眼不離外孫,外孫看到很多感統訓練器械,很高興要去玩,卻都被姥姥無情又憐愛地制止,哪怕是評估老師帶着做一些簡單的蹦跳旋轉以及盪鞦韆測試,都被姥姥全程保護。

隨後,又抱着外孫聽老師説明孩子評估情況。

一番討論後,姥姥打聽好了課時費和排課時間,就要帶外孫回家和女兒女婿商量後決定什麼時候來康復訓練。

下樓中,姥姥不顧年邁的身體和滿頭大汗,又背上外孫一路扶着樓梯顫顫悠悠地下樓。全程還不停歇地問外孫渴不渴,餓不餓?並給孩子水壺喝水。

望着兩人遠去的背影,突然覺得這位擁有“博愛”的姥姥剝奪了這個外孫對於外界的探求與嘗試,一刻不離地緊緊將外孫保護在自己年邁的身體裏,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孩子一個眼神,她就知道是不是渴了、餓了,還沒有等外孫張口,就遞上水壺、食物。

對於這樣的姥姥,我們暫且稱其為“烤箱姥姥”,在外呵護已然如此,在家時,對外孫的愛,其實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我們接觸過了很多老人代養及接送康復訓練的家庭中,這已經不是個例。

為什麼這裏要特別關注和提到“姥姥”照顧自閉症外孫或孫女呢?

一方面,不排除有爺爺奶奶代養和接送的家庭也很多,但是結合前文所説的“冰箱媽媽”,這個媽媽的媽媽就是姥姥,姥姥對於女兒的愛和對於女兒生了一個各方面有明顯落後的孩子而生出的愧疚感,讓她覺得有愧於女婿和親家,也覺得女兒很可憐,就會天然地把這種可憐轉化成為對於自閉症外孫或外孫女的無限的愛,想要儘可能通過金錢和代養上補償女兒的虧欠。

同時,大部分婆媳關係是天敵,不可能有母女之間的這種情感和虧欠來得真切和想要補償。因為大部分婆婆看到兒媳婦生了一個自閉症孩子,都會責怪甚至鼓動兒子離婚,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

由此,我們這裏重點強調和説明的是姥姥的這種身份屬性,也正是出於以上的背景而延伸出了“烤箱姥姥”。

另一方面,只有媽媽更瞭解女兒所受的苦與累,才會無條件地幫助她。(一部分婆媳關係也很好,奶奶也會無私地愛自閉症的孫子和孫女,但是本文不是討論此話題)。

所以,基於以上兩點,“烤箱姥姥”就成為了温暖“冰箱媽媽”的最佳支援方,也會毫無保留地把這份虧欠的愛轉嫁到自閉症外孫或孫女身上。

説得好聽一點是“博愛”,但是説不好聽卻是這種打着“博愛”旗號的“溺愛”無形中傷害了女兒和外孫或孫女。直接加重了本來有各方面發育落後或者説自閉症的外孫或孫女變得症狀更嚴重。

這裏無意責怪姥姥,但是往往好心辦壞事,沒有醫學和心理認知能力的姥姥們,他們其實並不懂得“貴人語遲”和過度的“溺愛”其實是在害孩子,更不明白,這種“溺愛”更會將一個發育落後的孩子推向更嚴重落後的境地,一旦再錯過了最佳黃金干預期,伴隨着孩子漸漸長大,一切的康復訓練都已經來不及了。

還有更多的家庭中,姥姥因為疼愛有“問題”的孩子,就會像照顧一個癱瘓兒童一樣,孩子十幾歲了,還在一直餵飯、穿衣、揹着走路,不讓幹任何家務,像一個烤箱一樣,把孩子牢牢保護其中,試圖以自己的博愛來補償女兒和外孫所遭受的苦與痛。

可是,正如“自閉症患兒父母老去後,孩子未來怎麼辦”的話題一樣,姥姥無力照顧孩子後,孩子也長大了,他們依然沒有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社會保障體系又不完善,那這樣的孩子將何去何從?

一味地保護和溺愛,其實並不是為孩子好,反而是有百害而無一利,自閉兒身邊的“烤箱姥姥”真的貽害無窮!

【羿雲天,非著名寫作者,自閉症療育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婚姻情感、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温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蝸牛世界觀(ID:wnsjg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