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臨“用工荒”並不只有壞處?
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6月21日宣佈,由於招不到足夠的員工,公司每天將取消50至80趟航班;預計到7月中旬,該公司共計將取消近千次航班。一時間,受波及的旅客怨聲載道。
隨着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展開、疫情管控措施放寬,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正努力推動經濟重回正軌。然而,一個被疫情暫時掩蓋的長期問題——勞動力短缺,開始浮出水面,讓多國面臨新的困境。
美國失業率和空崗率都居高不下
美國就業市場是個矛盾的綜合體。一方面,數百萬人仍處於失業狀態;另一方面,眾多用人單位卻招不到人手,無法滿足放鬆疫情防控措施後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美4月共有930萬個崗位空缺,新增就業人數卻僅有26.6萬。這讓經濟學家們大跌眼鏡——此前他們以為,只要一接種疫苗,人們便可立即重返勞動力大軍行列,曾據此信心滿滿地預測新增就業人數可達200萬。
受影響最大的是製造業。美國製造業今年3月活躍度升至37年來的最高點,但50多萬個崗位仍然缺人,尤其是數控機械師、焊工、維修工等技術工種。據德勤事務所調查,三分之二的在美製造商“招不到”技術工,近一半製造商“留不住”技術工。就連零門檻的工作也招不到人,如裝配工、切割工、生產助理等有“基本行為能力”就能勝任的崗位。
服務業產值雖不如製造業,但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大,因此也面臨“用工荒”。美國服務業4月新增33萬個崗位,是所有行業中新增崗位最多的,僱主們只能施展渾身解數招人。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亞馬遜、沃爾瑪、好市多、麥當勞等大企業通過提高時薪等舉措加入“搶人大戰”。原本以小費為員工主要收入來源的餐飲企業,則開始用發獎金的方式吸引員工。
美國失業率和崗位空缺率為何雙雙居高不下?一種流行説法是,政府發放的疫情救濟讓人們選擇“躺平”。過去幾個月,美國兩黨一直在救助問題上爭執不休。愛荷華州參議院喬尼·恩斯特的説法頗有代表性:“政府給賦閒在家者發的錢,比上班族掙的錢更多,這等於是付錢讓人們不幹活。”《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也聲稱,發放救濟金是個“可怕的錯誤”。聯邦失業金原定發放至9月6日,如今已有25個州決定提前結束這一福利,目的之一就是促使人們重返勞動力市場。
但在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美國勞工統計局前任專員埃裏卡·格羅森看來,這種“福利養懶人”的説法把問題簡單化了。他指出,影響勞動者就業的因素還有很多,如照顧子女和家人、擔心感染病毒、重新規劃職業、提前退休等。
歐亞一些國家也在承受勞動力短缺之苦
在歐洲,勞動力短缺的程度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歐盟去年1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建築、工程、軟件、醫療等領域普遍存在勞動力短缺。
歐盟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成員國之間的往來與外來人口流入,旅行禁令加劇了勞動力短缺。受疫情影響,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2020年淨移民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一。擁有豐富資源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挪威,目前急需旅遊從業者,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旅遊旺季。挪威上個月放寬了入境限制,以吸引更多外國勞動者滿足未來4個月的用工需求。
勞動力短缺問題如此嚴重,已經到了可以左右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地步。從歐盟4月發佈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失業率最低的三個國家匈牙利、捷克和波蘭,同時也是通貨膨脹率最高的三個國家。為遏制物價飛漲,匈牙利央行6月22日宣佈提高銀行基準利率。這是該國近10年來第一次上調基準利率,使其成為歐盟第一個在疫情中收緊經濟的國家。
亞洲雖然是主要的勞務輸出地區,但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差異,也讓一些國家受到疫情管控的影響。移民是新加坡重要的勞動力來源之一,外國人口約佔其總人數的30%,其中許多勞動者來自南亞。從4月23日起,新加坡禁止有印度旅遊史的旅客入境;從5月2日起將限制入境範圍擴大到孟加拉、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
嚴格的管控措施讓新加坡經受住了此次東南亞疫情“反向轉折”的衝擊,但也使其不得不承受勞動力短缺之苦。在淡濱尼鎮,無人收拾的大號黑色垃圾袋堆放在公共區域,破漏處溢出的食物殘渣散發出陣陣難聞的氣味,引來鳥類啄食。建築業也深受影響,據亞洲新聞台報道,許多在建工程無法如期完工,承包商不得不提高薪資吸引工人,或把項目分包給其他承包商,導致成本大幅上升。
勞動力短缺有利於社會平等?
勞動力短缺是全球多國面臨的共同趨勢。疫情因素之外,更廣泛的背景是生育率下降導致的人口萎縮。
諮詢公司“Iberglobal”預測,在佔世界GDP70%的全球15個最大經濟體中,有12個經濟體到2030年將面臨勞動力短缺。屆時,巴西勞動力缺口將達4000萬人,德國將達1000萬人,中國可能將達2450萬人。德勤事務所預測,到2030年,美國製造業將空缺210萬個崗位,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將達1萬億美元。德國之聲預測,到2050年,中東歐適齡勞動人口(20-64歲)將減少30%。
勞動力短缺的壞處似乎不言而喻。但也有人認為,勞動力短缺也能推動社會進步。首先,勞動力短缺可以倒逼社會和行業提高勞動效率。其次,勞動力短缺能促使僱主提高報酬,有利於財富再分配和社會平等。美國《大西洋月刊》認為,政府的職責並不是把企業開出的任何待遇條件都強加給勞動者,勞動者當然有權利説“不”。幾十年來,美國政府的政策一直在向僱主傾斜,現在是時候把拒絕的權利還給勞動者了。
“人一直是製造業的支柱,將來也是,永遠都是。”跨國人力諮詢機構UKG主管基裏恩·岑克認為,為員工創造更好的工作體驗,讓他們在工作中獲得安全感、親密感和重要感,是現代社會需要培養的職場文化,也是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關鍵。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