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廣網】;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數據顯示,當前中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今年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要達到90%以上。這意味着,越來越多的居民正參與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
垃圾分類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與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質量都息息相關。當然,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分類理念的持續宣介、分類方法的逐步普及,歸根結底需要每個人的參與、行動。當前,垃圾分類的社會氛圍越來越濃厚,這為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走深走實和全覆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下一階段,我們可以更好地總結經驗,探索形成標準,推動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垃圾分類好做法在更大範圍開花結果。尤其是一些先行試點的地方,能夠提供一些有益探索給更多地方作為借鑑,這樣可以少走彎路,提升效率。當然,還要繼續提高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程度,比如濕垃圾如何再減重,居民分類投放和後端分類回收如何形成更好銜接,以進一步提高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率等,這些都還需要全社會共同探索。
良好行為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讓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關鍵是要讓更多人養成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習慣。前期,一些地方出台了激勵措施,並充分發揮志願者的力量,為更多居民配合、習慣垃圾分類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引導作用。隨着垃圾分類覆蓋範圍的不斷提升,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垃圾分類的引導員、示範者,“人人蔘與”“主動作為”,為進一步凝聚垃圾分類的社會認同感創造更好條件。同時,圍繞垃圾分類工作,基層自治及志願者服務所積累的有益經驗,也完全可以運用到其他的基層服務中去。
繼續更精細化地做好垃圾分類,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每個人的家園環境,也是持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項基礎工作。人人蔘與、協同發力,就一定能夠人人受益、多方共贏。(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林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