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24日訊(記者 彭瑤)香港迴歸祖國25年來,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香港特別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堅定支持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與香港形成了區域聯動、融合發展的新格局,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前海、南沙等合作區的打造,進一步豐富了“一國兩制”實踐的內涵,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重大舉措密集出台 為香港產業發展增添新動能
李曉兵介紹,香港迴歸祖國初期,在中央的支持下,渡過了金融風暴、SARS(非典型肺炎)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捍衞了金融中心的地位,極大地增強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踐“一國兩制”以及特區政府施政的信心。此後,自由行的放開,暢通了香港與內地的聯繫,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在“一帶一路”倡議落實的過程中,香港加入亞投行,大大提振了香港的信心。繼滬港通、深港通順利推行之後又啓動債券通,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之間的聯繫不斷加強,香港作為人民幣融資與融通平台以及離岸人民幣中心樞紐的地位日益呈現。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啓動,根據香港既有優勢和未來展望,打造和拓展新發展空間,重新對香港的角色進行賦能和定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橫琴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稱《南沙方案》)相繼出台,為香港特區“一國兩制”實踐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兩項世紀工程建成通車;蓮塘/香園圍口岸和橫琴新口岸大型跨境基建項目投入使用;國家推出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港澳居民可在多方面享受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大灣區中心城市開展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這些重大舉措的密集出台,都為香港產業發展更豐富、多元增添了新動能,為新的生活圈和經濟圈的開拓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2022年6月20日,香港尖沙咀舉行大型燈光音樂匯演“幻彩詠香江”。隨着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紀念日的臨近,香港街頭喜慶氣氛漸濃。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圖片庫
香港與內地區域聯動、融合發展 催生新機制、新格局
近日,國務院印發《南沙方案》,支持廣州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這是繼去年出台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方案後,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部署。
李曉兵認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作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核心引擎,承擔了重要責任和使命,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2019年“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未能如原先預期的節奏深度展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過程中,除兩個特區以外,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都是比較突出的城市。《前海方案》《橫琴方案》的出台,讓香港與深圳實現電子金融業的互動合作,聯動珠江口東西兩岸,打破香港特區內部產業發展的侷限。未來,香港應進一步聚焦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注重科學研究創新與產業鏈的打造和市場的培育。《南沙方案》聚焦科創與金融,以南沙為重要平台,面向未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規劃,承載前沿產業佈局,提升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空間。同時,着重強調人文,關注青年一代在“一國兩制”實踐中的深度參與。
“香港與內地已經呈現出區域聯動、融合發展的新態勢,應推動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新機制和戰略合作的新格局。”在李曉兵看來,祖國內地是香港發展的堅強後盾,香港有國際化平台與產業鏈的上游優勢,不僅與近距離的深圳、東莞開展深度合作,也能為廣州等有歷史文化底藴的城市,帶來更廣闊、更開放的發展機遇。
“一國兩制”實踐要北上 拓展廣度寬度、提升高度和層次
“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中,香港要有極大的探索勇氣,發揮能動性自發地創新,拓展戰略思維,尋找新的發展方向,不斷挖掘、充實和豐富其內涵。”李曉兵認為,“一國兩制”實踐早已不僅僅侷限於港澳特區內部,必然要越過深圳河和拱北口岸北上,不斷拓展“一國兩制”實踐的廣度和寬度,提升“一國兩制”實踐的高度和層次,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就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香港、澳門和內地融合發展,推動“一國兩制”實踐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走向縱深。
“港澳特區都是經濟雙循環中的重要連接點,要通過前海、南沙等合作區的打造,進一步拓展連接點,保持“一國兩制”實踐的開放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港澳國際化的優勢。這對於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進程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李曉兵説。
中國發布·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