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6月12日電(記者袁汝婷、柳王敏)65歲的劉上四沒想到,半個世紀前學會的“泥巴寫匾”技藝,如今還能當“飯碗”。
15歲那年,他跟着師父學了一手絕活——用黏土粉、桐油等調製一種特殊的“泥巴”,為祠堂寫特別有神采且極具立體感的牌匾字。20世紀90年代,電腦印製牌匾興起,“泥書”沒了市場。劉上四身“藏”絕活,只能靠賣油漆建材為生。
生意一做二十年,直到一個叫郭存勇的中年人找上門,“三顧茅廬”請他出山。
郭存勇也曾是手藝人,13歲拜師學藝,憑一手木雕功夫在傢俱市場闖出名堂。五年前,他和妻子鄧運姣將坐落在長沙雨花區紅星商圈的傢俱場館改建為雨花非遺館。
夫婦倆決心要把那些沉沒的老“絕活”一一“撈”起來,尋訪足跡踏遍三湘四水,遠至貴州、江蘇、廣東。
郭存勇在湖南邵東縣找到了劉上四,提出免租提供場地,邀他駐館寫“泥書”。彼時,劉上四已年近花甲,不太想改變生活方式。
三次登門,三次勸説,2015年12月,劉上四入駐非遺館,開辦泥書工作室。
如今,雨花非遺館已匯聚了359個非遺項目和192位非遺傳承人。他們中許多人,都是郭存勇夫婦勸來的。
2016年底,“泥書”以“堆字牌匾製作技藝”入選長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此後,劉上四成了非遺傳承人。“小孩子竟然也喜歡,去年有上千個孩子來學呢!”他欣喜地説。
雨花非遺館於2018年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許多孩子來這裏學習剪紙、六藝、古琴等非遺相關項目。今年6月記者在館裏看到,10歲的徐漪蘭握着剪刀靈活地剪出美麗的漢服圖樣,飄帶剪得翩翩欲飛;5歲的鄧悦樂一臉專注,邁步、搭箭、拉弓,羽箭“咻”一聲飛出……
2018年,雨花非遺館獲評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基地,吸引絡繹不絕的人來賞非遺、學技藝、購產品。截至去年11月,共接待中小學生傳統文化實踐體驗15萬人次,市民遊客50萬人次。
古老的非遺實現了創新發展,經濟效益也讓“劉上四們”有了傳承的底氣和自信。“讓非遺與市場互融,與未來接軌,老手藝就能煥發新生機。”雨花非遺館館長鄧運姣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