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外部調水綠化塔克拉瑪干沙漠有可行性嗎?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綜合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為人類輸出各種資源的重要載體。然而,隨着近現代以來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對自然資源的索求強度日益增加,同時排放到環境中的各種污染物質總量越來越多,不但造成了各種環境要素的污染問題,土壤質量的下降已經成為各國亟需解決的問題,而且在人類對生態資源的獲取過程中,大量的生態空間被破壞,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資源數量逐漸萎縮,許多原本可以正常利用的土地,也遭受到貧瘠化、鹽鹼化、沙漠化的嚴重影響,再加上全球變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大量沿海陸地被海水所吞沒,人類的生存空間以及支撐生存的土地空間正在不斷髮生衰減,於是向海洋要陸地、要沙漠要陸地的計劃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這都是在為了擴大人類的生存空間這樣的緊迫背景下,所採取的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我國是世界上沙漠上分佈較為廣泛的國家之一,包含沙化土地、戈壁灘等在內的總面積達到160多萬平方公里,佔到了國土總面積的1/6以上,這些沙漠化的土地主要分佈在我國北方處於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的一些省份。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由於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雙重影響,我國的沙漠化土地面積每年擴張的趨勢非常明顯,平均每年的增長量達到了2000多平方公里,大量良田和農舍相繼被黃沙所掩埋,以沙漠為中心,其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態異常惡劣。

近二十年來,我國不斷加大了治沙力度,從小型沙漠和沙漠邊緣入手,逐步實施了有針對性的植樹造林、以草壓沙以及相應的水利工程,沙漠化的擴張趨勢逐漸得到遏制,比如毛烏素沙漠、庫布其沙漠的面貌煥然一新,植被成活率和覆蓋率逐年攀升,治沙成效在世界上看都是非常矚目的。

説到治沙,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塔克拉瑪干沙漠,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沙漠,總面積達到33萬平方公里,比華北平原31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還要大,假如將塔幹拉瑪幹沙漠完全進行治理,將給我國再造出一個塞上江南,無論是對於緩解人口對於土地需求的壓力,還是緩解糧食供給的壓力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如果實際操作起來有可行性嗎?

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沙漠的形成原因談起。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佈於三個典型的區位,第一是南北迴歸線附近,比如撒哈拉大沙漠,這裏常年處於副熱帶高壓的掌握之下,空氣運動以下沉氣流為主,很難形成有效的降雨。第二是大陸的腹地,比如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這裏距離海洋非常遙遠,來自海洋的水汽很難到達,降雨非常稀少。第三是一些沿海山脈的背風坡區域,比如南美阿塔卡馬沙漠,來自海洋的水汽絕大部分在山脈的迎風坡凝結降落,能夠翻越山脈的水汽非常少,因此造成了距離海洋很近但卻非常乾旱的局面。當然還有一些沙漠是由於海洋的洋流所致,比如非洲索馬里沿海的沙漠,這裏經常受寒流影響而降雨稀少,不過這種類型的沙漠佔比較小。

從以上類型的沙漠可以看出,沙漠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降雨稀少,同時蒸發量又很大,使得地表含水量越來越低,在長期的風吹日曬中地表岩石和一些顆粒物逐漸發生裂解,形成更加細小的沙粒,在風力的作用下產生搬運效果,最終在某一區域形成規模化的堆聚從而形成沙漠。除了降雨稀少和風力作用以外,沙粒的物質來源也非常重要,一些內陸的盆地以及剝蝕作用較強的高原窪地在歷史上的沉積岩層發育明顯,沉積物質非常豐富,可以為沙粒的形成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塔克拉瑪干沙漠所在區域,在歷史上屬於河流比較豐富的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而且沉積環境也非常優良,表面地層中擁有豐富的沉積物和衝擊物。在距今3000萬年前,隨着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撞擊,使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加快進行,青藏高原逐漸隆起,特別是喜馬拉雅山脈的迅速抬升,使得來自印度洋的水汽極難穿越北上到達新疆南部。同時,再加上北部的天山阻擋了來自北冰洋的水汽,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脈阻擋了來自大西洋的水汽,使得塔里木盆地的氣候變得越來越乾旱,平均年降水量降到目前的100毫米以下,久而久之形成了我國最大的沙漠。

要想從根本上治理沙漠,必須想方設法改變沙漠地區的整體氣候條件,使之向着水汽含量逐漸富集、形成良性的水汽循環方向轉變。因此,如果僅是從增加水源供給,哪怕是從外部調水,都不是長久之計,不但不能從根本上減少蒸發量與降水量的比例,而且也可能會造成新的水資源分配問題,極易引發水源補給區下游更大範圍的缺水,所以説如果從黃河、長江調水到塔克拉瑪干沙漠,縱然可以在短期內緩解乾旱缺水問題,但並不能短期內改變區域氣候條件,還會加重長江、黃河下游各省份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當然,也有人提出想從渤海調水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設想,這裏不考慮工程的可行性、費用以及損耗等問題,如果是海水的直接調用,由於沙漠地區蒸發量巨大,海水蒸發以後無疑會加重沙漠地區的鹽鹼化水平,不但植物無法成活,而且還會進一步降低土地的質量。而如果採取海水淡化的方式,成本又實在是太高,而且還有從東向西地勢逐漸抬升的問題,必須投入巨量的能源進行提升,工程的性價比非常低,不具備可操作性。

治理沙漠必須循序漸進,對於面積不太大的沙漠,比如毛烏素沙漠,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就是引水灌溉、植樹造林、草方格壓沙等綜合的方式,從沙漠的邊緣、沙漠的低窪處開始,逐步提高植物成活率和保水能力,而且毛烏素沙漠地區有一定的降水量,可以達到300毫米左右,這樣在人工和自然因素的雙重“努力”下,通過幾十年的時間,才有了明顯的改觀。

而反觀塔克拉瑪干沙漠,其面積太過於龐大、天然降水補給太過於微弱、與其它有效水源的距離太過於遙遠,要想從根本上治理,從目前來看投入產出比太大,而且成效也顯現不出來,治理不具有可持續性。目前我們對於該沙漠的治理思路,就是努力提高邊緣區域植物的成活率,通過一定的工程手段保障保水固沙能力,形成若干圍繞着沙漠存在的綠洲,確保沙漠擴張的速度降下來,也就是達到遏制其擴張作為第一個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