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國,僅次於我國。古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他們征服了當地的古印第安人,並建立了一些小型的奴隸制度,還建立了嚴格的種姓制度,這種種性制度在法律上被廢除了,但這個觀念卻一直延續下來了。那麼,在印度的華裔是什麼種姓呢?
事實上,如果從政治角度來看,種姓制度對中國人來説是無效的,因為中國人不是印度教徒,印度的種姓制度只適用於印度的穆斯林,種姓制度是印度教徒內部的階級分化。對於華裔,他們也會去默認區分其等級。而由於階級劃分的現實性,處在不同階層、職位不同的華裔,其種姓階層也是不一樣的。
但由於種姓制度對印度的影響如此深遠,即使沒有得到政治上的承認,華裔在印度生活中也會受到種姓制度的影響。畢竟,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的思想被用來把人分為三、六、九類。所以對於華裔來説,他們也會默認分類。然而,由於階級分化的現實,不同階級和不同地位的華人有着不同的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但是印度教中也有一個階層,就是賤民階層,種姓制度中最低的種姓,所謂的不潔。也是印度社會層次階級中最低等的。
婆羅門,通常是最高種姓,通常只有印度貴族,而且是少數。它是古代印度所有智力核心集團的最高等級。婆羅門在印度是神聖的。不得判處死刑或任何形式的體罰。婆羅門在印度也享有許多特權。所以沒有中國血統的婆羅門。
首陀羅這個階層的人的地位很低,在印度沒有政治權力,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們是其他貴族家庭的奴隸,為其他階級服務。但很少有華裔會選擇這樣的工作。
其次,最普遍的是第二階層的剎帝利和第三階層的吠舍。如果華裔在印度處於管理者的地位,比如在某個印度當地大公司等。這些資產和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人,那麼很可能其種姓階層屬於剎帝利。如果從事的工作很普通,只是經商或者是簡單的手工業者,那這些人一般就是吠舍了。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羣體,比如嫁到印度的中國人,些人的種性便是跟隨着她們丈夫的種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