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小城“變身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河北省遷西縣,位於燕山南麓、長城腳下的山區,耕地少、人口少。當地依託鐵礦資源,1983年曾打響了冀東鐵礦羣採“第一炮”。經濟雖然得以發展,但眾多采礦企業也給遷西帶來山體、河道破壞,鄉村環境“髒亂差”等問題。
近年來,遷西決定對全域人居環境展開深度整治,以全域整治推動全域美麗,讓全域美麗帶動全民富裕,走出了一條生態立縣、綠色轉型的發展道路。
生態由“黑”變“綠”
鐵礦行業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是遷西的支柱產業,每年直接為縣裏貢獻税收4億多元。“投資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企業説拆就拆了,雖然心疼,但我們理解、支持。”遷西縣原廣鑫石料破碎廠負責人周建江坦言。
刮骨療毒治河川。2018年,遷西縣僅用一個月左右時間,就累計出動人員兩萬餘人次,長河流域清淤63.73萬立方米,壘砌河壩31.4公里,拆除違建351處,拆除問題企業82家,騰清土地899.77畝。
一條長河終得治,換得碧水繞城來。在騰挪出的土地上,遷西縣建起了“秀林鳴翠、萬芳花靈、春耕野望、星火流金”四個各具特色的生態休閒公園。2019年年初,以長河治理為突破口,遷西把環境治理的目光投向全域,大力推進城鄉生態環境深度整治、“生態庭院”創建工作。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遷西採取鄉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片、黨員包户的方式,累計拆除各類違建3.4萬餘處,清理生活垃圾21.5萬立方米、塘溝3255處、柴草雜物4.9萬處,生態庭院創建率達到85%,榮獲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生態是遷西最大的優勢,要將‘兩山’理論融入縣域經濟發展‘血液’中、滲入城鄉建設各項工作‘骨髓’裏。”遷西縣委書記全榮哲介紹,當地將生態立縣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首位戰略和永續發展的生命工程。
如今,遷西縣藍綠空間佔比達到90%以上。從高空俯視遷西,各個村落如同點綴在錯落青山、茂密森林中的一個個花園。
厚培“含綠量”
為進一步發揮生態優勢,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遷西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讓“綠色”種子“長出”生態經濟。
村裏環境煥然一新後,來投資、旅遊的人多了,東蓮花院鄉西山村村民董海燕把自家院子翻新改造成文藝範兒的民宿。“一年能掙10多萬元,還方便在家照看老人、孩子,還當真吃上了‘生態飯’。”董海燕説。
“路通了村美了,老百姓眼界開闊了,致富的觀念也活泛啦。”東蓮花院鄉黨委書記白金鑫算了一筆賬,農民一產的收入,經過二產加工、三產營銷,就能產生乘數效益。
據統計,2019年遷西接待遊客792.2萬人次,同比增長71.8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1.3億元。
“一規五化”促進良性循環
人居環境整治,還需建立長效機制,才能帶動鄉村發展的良性循環。為此,遷西縣近日專門印發了《落實“一規五化”長效機制考核辦法》。“一規”即村規民約;“五化”指的是責任網格化、管理精細化、運行市場化、參與多元化、督考績效化。
其中,村規民約“我制定、我承諾、我遵守”,已成為灤陽鎮鐵門關村村民的共識。灤陽鎮鐵門關村黨支部書記劉文福説,過去遇到問題是村幹部自己去做工作,現在村民們對自己親手創建的成果和制定的制度格外珍惜,遇到不規矩的行為,會主動去勸阻。“我們村在今年11月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這是每個村民的榮耀!”
不僅在鐵門關村,遷西全縣417個村都按照徵集民意、擬定草案、提請審核、審議表決、備案公佈等五個步驟修訂了村規民約,將農村垃圾治理、公益林和公共設施管護等老百姓關心的內容納入其中。
“作為純山區縣,遷西雖然耕地稀少,但是我們有最大資源——生態,有了長效機制的保障,這種資源不僅不會枯竭,還將釋放出更大潛能。”遷西縣縣長王錦山説。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 張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