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與鑽石

  在南非發現鑽石之前,世界鑽石的供應量極其有限。直到後來人們在金伯利岩母巖中發現了“原生礦”,鑽石產量才有了明顯增長。作為世界第六大鑽石生產國,南非在世界鑽石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以至於不少消費者至今依然偏愛產自南非的鑽石,儘管產地其實並不能代表品質。

  現代鑽石行業起源於南非。

  1866年的一天,少年雅各布斯在南非奧蘭治河畔,撿到了一顆閃亮的石頭。鄰居範尼凱克注意到這塊石頭,向小男孩的母親提出購買請求。沒想到這家人十分大方,直接將石頭贈送給了他。後來,“石頭”多次易主,傳到了一位“業餘地質學家”手中。這位地質學家鑑定認為,這塊石頭是一顆重達21.25克拉的鑽石。這顆巨大的南非鑽石被命名為“尤里卡”,意思是“我找到了”。

  南非發現了鑽石!

  不過,當時許多人都對此持懷疑態度。直到1869年,一位牧羊人又發現了一顆巨大的“石頭”。他本來想用這顆石頭換點食物,但被多次拒絕。後來,牧羊人找到了那位“識貨”的範尼凱克,換得了1匹馬、10頭牛和500只羊。最終,這塊石頭被鑑定為83.5克拉的鑽石,並被命名為“南非之星”。

  隨着事情傳開,南非掀起了“淘鑽熱”。

  事實上,在南非發現鑽石之前,世界鑽石的供應量極其有限。印度和巴西曾經是主要的鑽石供應國。不過,那些鑽石都是“沖積鑽石”,它們從母巖上脱落,順着河流來到下游,可以被視作“次生礦”。由於稀有難覓,這些鑽石均留給君王和皇室使用。最初的南非鑽石其實也是“次生礦”,直到後來人們在金伯利岩母巖中發現了“原生礦”。這意味着鑽石開採可以更加集中,產量也更大。

  統計顯示,南非“淘鑽熱”期間發現的鑽石,比印度2000多年來發現的總量還要多。這使得當時富裕的中產階層終於能夠買得起鑽石了。

  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鑽石已經成了一種人氣頗高的寶石。作為世界第六大鑽石生產國的南非,也在世界鑽石舞台上繼續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這個過程中,“鑽石帝國”功不可沒。

  1871年南非“淘鑽熱”期間,人們又在金伯利的戴比爾斯兄弟農場發現了鑽石。這時,另一位頗具膽識的少年羅茲出現了。他從英國來到南非,在嘗試棉花種植失敗後,開始為金伯利的鑽石礦區提供抽水服務,慢慢有了一些積蓄。隨着礦坑越挖越深,不少個體礦工開始覺得挖礦太危險,得不償失,於是選擇將採礦權出售給像羅茲一樣的商人。後來,羅茲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將整個戴比爾斯農場和金伯利的鑽石礦採礦權都買了下來,並於1888年成立了戴比爾斯聯合礦業有限公司。

  在此後的日子裏,戴比爾斯一直參與鑽石開採、加工和銷售等各個領域,並發展成為全球鑽石壟斷企業。在巔峯時期,戴比爾斯的“鑽石帝國”經營着全球19個鑽石礦,全球超過80%的鑽石均出自這裏。截至今年年初,戴比爾斯只允許全球80個珠寶切割公司和經銷商從自己手中購買鑽石原石,從源頭上控制了鑽石的價格。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令女人瘋狂、男人“抓狂”的廣告詞,就來自戴比爾斯。1948年,戴比爾斯首先使用了“A diamond is forever”(鑽石永恆)的宣傳詞,將鑽石包裝成了永恆愛情的信物。1993年,這條經典的廣告詞譯成中文後,也慢慢改變了中國人的婚慶習慣,鑽石文化開始被老百姓廣泛接受。

  時至今日,不少消費者購買鑽石時仍會問商家,“這顆鑽石是不是產自南非”。可實際上,產地並不是辨別鑽石好壞的標準。

  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寶石研究院(GIA)的創始人希普利就制定了“4C標準”,即顏色、淨度、切工和克拉重量。經過GIA與戴比爾斯公司的合作推廣,“4C標準”逐漸成為國際鑽石行業最重要的標準,GIA根據這些標準出具的鑽石鑑定證書也獲得業界普遍認可。(田士達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1 字。

轉載請註明: 南非與鑽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