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東: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 打造“煤海綠洲”

神東開發建設30多年來,在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在“先保護後開採、以開發促治理、以治理保開發”的生態保護體系指導下,從“三期三圈”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持續完善生態治理保護體系,利用新技術不斷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礦井水淨化利用、經濟林營造、土地復墾、地表水保護、原生態植被恢復和荒漠化系統治理,生態治理效果顯著,建成了以“生態礦區、綠色礦井、清潔煤炭”為特徵的新型綠色煤炭基地,走出了一條煤炭企業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協同推進的新路子,為黃河流域大型煤炭基地全面系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神東: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 打造“煤海綠洲”

科技助力綠色礦山建設

走進石圪台煤礦,工業廣場、園林步道錯落有致,花草樹木競相爭豔,放眼望去,花園式礦區盡收眼底。

近年來,石圪台煤礦一直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礦井規劃發展評價體系,全面加強對礦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考核,用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規範礦井的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等工作。

在去年年初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公告中,按照國家級綠色礦山9項建設規範,全國953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神東7礦(8井)入選國家綠色礦山名錄,石圪台煤礦名列其中。

全面建設綠色礦山,是煤炭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神東礦區開發建設以來,不斷通過技術創新、優化開採工藝流程,全面降低採選過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因地制宜推廣充填開採、保水開採、煤與瓦斯共採等綠色開採技術,把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催生髮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聚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煤炭綠色開採相結合,推動智能綠色開採技術與煤炭產業深度融合,引領行業礦井綠色發展水平不斷向前。

做好礦井水這篇大文章

在一個缺水地區建成了超十萬人生活、年產值超千億元的大型煤炭生產基地,離不開神東在礦井水處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神東在生產煤炭的同時會產生廢水。在水資源極具匱乏的毛烏素沙漠邊緣,如何實現礦井水的資源化利用,做好礦井水這篇大文章成為擺在神東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神東人的不斷嘗試和努力下,通過三級處理、三類循環、三種利用的“三個三”廢水處理與利用模式,變“水害”為“水利”,很好地解決了礦井水的處理利用難題。

神東各礦井均配套建設了井下采空區過濾淨化系統,實現井下廢水過濾淨化,重複利用於井下生產、噴淋、噴霧降塵,從源頭上對井下廢水進行合理利用。選煤廠建設了煤泥水閉路循環系統,實現廢水循環利用。地面建成覆蓋全礦區的污水處理廠,實現了污水100%處理,處理後的水作為礦區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建成了深度水處理廠,補充礦區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實現礦井水零排放。

神東: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 打造“煤海綠洲”

經濟林推動生態產業發展

眼下,位於神東哈拉溝生態示範基地的大果沙棘,正迎風挺立,掛滿枝頭的果實,逐漸泛黃,慢慢開始成熟。成片的大果沙棘,遍佈在各個山頭,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神東在煤炭開採後,利用採煤沉陷區發展沙棘經濟林等產業推動生態產業化發展,讓礦區的老百姓端上生態經濟的“金飯碗”,這也是神東永續利用水土生態資源、發揮生態環境效益的一次生動實踐。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建設模式,神東初步建成了集科研、科普、生產、示範為一體,三林四園的萬畝生態示範基地,在以沙棘為重點的基礎上,全面開展了長柄扁桃、歐李、飼料桑等經濟林的試驗、示範和推廣。

目前,神東在採煤沉陷區已栽植沙棘100平方公里、500多萬株,預計可實現產值近億元,探索出一條採礦-復墾-生態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路徑,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政府、村民、企業三方共贏。

矸石填溝壑 水渠變良田

一場雷雨過後,田地裏,綠油油的土豆苗正在茁壯成長,盛開的白色小花兒隨風搖曳,不少小昆蟲穿梭其中,忙着採花播粉,一副田園風光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而誰又能想到,如今長滿農作物的平整肥沃土地,幾年前還曾經是溝壑縱橫的山地?一直以來,矸石排放是煤炭企業生產過程中無法避免的難題,如何處理這些體量巨大的廢棄物,一度成為各礦井綠色發展道路上的難點和痛點。

神東為了最大限度降低煤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積極探索廢棄物綠色利用、循環利用,將廢棄物利用逐步從投入型向效益型轉變。

其中,在矸石的外排方面,神東對地面洗選產生的剩餘煤矸石全部用於土地復墾造地利用,通過邊排邊治、分層覆土和推平碾壓等技術手段,將天然溝壑填平,使矸石場變為了綠地和良田,真正實現了還地於民。

今後,神東還將繼續通過沉陷區土地平整、排矸場復墾造田等措施,集中形成連片農田,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種植業和設施農業,形成生態改善、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體系。

上下相輔相成 水保效果明顯

薄基岩淺埋煤層保水開採技術是神東根據煤層賦存條件,實施的一種全新的可以有效減少淺層地下水流失的保水開採方法。此項技術的關鍵有三,一是長壁工作面快速推進,二是支架合理支護阻力的計算確定,三是局部降低採高或局部充填。

在保護好淺層地下水的同時,神東結合地面水土保持整地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相互結合,上下呼應,相輔相成,形成了自己的顯著技術特色。

整地技術是水土保持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技術。其中,神東運用最廣泛的是魚鱗坑整地與水平溝整地,通過改變地表徑流的形成條件,形成一定的積水容積,從而改變土壤的水分條件、温度條件和養分狀況。

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則是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在溝口築壩攔洪,在溝沿植樹,在坡面修挖高標準的水平溝、魚鱗坑,坑內植樹種草,日常加強管護措施,從而產生持久穩定的保護修復功能。

適地適樹 植物種羣穩增

在神東哈拉溝生態示範基地,原生態植物檸條、沙蒿、花棒等隨處可見,與之相伴相生的還有新栽植的各種樹種,種類近100種。

在礦區開發之初,生態環境脆弱,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以百里香和糙隱子草為主的植物羣落。

為了豐富當地植物種羣,神東人通過對土壤進行人工施肥,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並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都要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灌木、喬木、針葉林等鄉土樹種和各種耐旱樹種成為種植的首選,鑑於乾旱少雨的氣候特點,利用上、下覆膜抗旱法,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長量。

如今,經過多年的治理保護與修復,這裏的植物種羣由原來的16種增加到現在近100種微生物和動物種羣也大幅增加,礦區植被覆蓋度由3-11%增加到了80%。

神東: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 打造“煤海綠洲”

擋沙固沙 昔日荒漠變綠洲

在距離礦區30公里遠的巴圖塔,有着近4萬畝沙柳林基地,這是神東重要的外圍防護功能圈,也是遠近聞名的治沙造林示範工程。

建設風沙區沙柳林基地,不僅使礦區外圍風沙得到徹底控制,同時將治理區建成生態建設種苗培育基地,保證了生態建設特需種苗的來源。

神東建設初期,礦區外圍是流動和半流動沙丘,而這些沙丘每年會以2-5米的速度前移,嚴重影響礦區生產安全,如何固沙、治沙,成為擺在神東人面前極為緊迫的事情。

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神東人掌握並推廣了水瓶造林法、帶狀沙障造林法和直接造林法。

針對高大的流動沙丘,採取先設沙柳、沙蒿等機械沙障控制沙流移動,再在沙障中種植當地適生的沙蒿、楊紫、花棒、沙打旺等灌草,實現固沙治沙目的。

針對半固定沙丘,在其原有的植被基礎上,補植檸條、沙柳等鄉土樹種,加快植被恢復速度。

針對風沙埋壓鐵路、公路、工業設施的情況,神東人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將草、灌、喬與機械措施相結合,構築沙害防治體系。

目前,神東礦區已經完全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昔日的荒漠正變成綠色發展的“金山銀山”。

在神東一系列系統治理下,礦區生態不僅沒有因大規模開發造成環境破壞,而且原有的脆弱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神東在煤炭開發中實現了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回饋了生態治理和區域社會,形成了健康良性的循環,為後續實現生態增值奠定了良好基礎,為礦區未來發展及區域經濟轉型提供保障。

*凡本網註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屬於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中國能源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02 字。

轉載請註明: 神東: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 打造“煤海綠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