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的道路其實跟澳大利亞有着密切聯繫,一直以來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國際貿易量都不小,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了大量農牧產品和礦產資源。
但是最近澳大利亞開始了一連串“自掘墳墓”的行為,將中澳關係打入冰點。甚至澳大利亞認為自己準備承受相應的代價,但是巴掌打下來到底痛不痛,這是現在澳大利亞還不知道的問題。
頻繁針對中國,將承受相應代價
自從歷史走過2018年,澳洲總理莫里森對待中國採取的措施越來越嚴厲。自從疫情開始,澳大利亞就在疫情上做文章,在其他方面也是不斷針對中國發表各種言論。
今年七月,澳方還發表聲明表達了自己跟印度、美國和日本一起成立類似“北約”的組織遏制中國發展的態度。到了八月,澳大利亞更是第一個宣佈禁用華為的亞太經合組織國家。
中國的反制很快就來了,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商品已經被大範圍減少,而將來疫情過後,兩國的政治關係也會限制中國人去澳大利亞旅遊或者學習。而事實上,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非常大。
《悉尼先驅晨報》上引用了愛德華茲的一句話,表示脱離中國經濟貿易往來會降低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水平,澳大利亞因此會導致自身經濟規模減小,能夠用來進行國防建設的錢也會更少。
澳大利亞或許找到了新的目標?
澳大利亞駐美大使表示澳大利亞已經做好了承受代價的準備。這意味着澳大利亞可能會尋找能夠代替中國的買家。而且他們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印度。但是事情會如同他們想象的那樣順利嗎,很顯然不會。
印度雖然人口基數很大,但是他們跟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完全沒法相比,從文章給除的數據可以看出,印度想要取代中國在澳大利亞出口貿易中的地位,這個想法需要很多年才能實現。
澳大利亞的做法是為了更加親近美國,用犧牲本國經濟的辦法去換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但是疫情本來就讓澳大利亞經濟很難恢復了,在這個關頭跟中國鬧翻,也不知道澳大利亞政府的邏輯是什麼樣的。
中國完全可以用增加其他國家的貿易取代澳大利亞,其中美國就是一個好選擇,如果中美貿易協議順利進行,那麼到時候第一個要讓澳大利亞出局的恐怕就是他現在拼命討好的美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