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京滬高鐵將推出一系列新措施,比如,“靜音車廂”、計次季票、靈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場化票價。在這些措施中,“靜音車廂”是一個比較有趣,也很有意義,涉及到多個方面的措施。
京滬高鐵公司的設想是,“靜音車廂”可為旅客提供更加安靜舒適的旅行環境,願意遵守相應行為規範的旅客,通過12306網站和手機客户端等購票時可自行選擇“靜音車廂”。
在最美好的理想化狀態中,消費者選擇了這個選項後,提出了自己的意願,同時,就意味着他們認同某種行為規範,願意接受相應的約束,在不打攪別人這一點上,會有更高的自覺性。比如,帶着嬰兒的父母,就不要進靜音車廂了;進入這個車廂的,甚至自覺到車廂外去接電話。反過來,知道自己喜歡開着手機外放,或者電話很多的人,就會自覺地不選擇靜音車廂。
這種分離不是歧視,而是多贏。比如,把帶孩子的家庭,集中在一個車廂。顯然,一般的旅客獲益了,不用受熊孩子的打攪。另一方面,家長也獲益了。“熊孩子車廂”的乘客都帶着孩子,相互之間更加寬容;另外,“熊孩子車廂”裏,孩子們有玩伴,一路旅途愉快,家長也能減輕不少負擔。既然非靜音車廂集中了更多的孩子,也希望京滬高鐵增加一些相應設施,更方便家長帶孩子。比如,把衞生間、牀鋪、座位改造得更加適合帶孩子,更加安全。
這種分離,不帶有強制性。但毋庸諱言,社會是複雜的,也並非人人都能以最高的公德標準要求自己。靜音車廂在試點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一系列問題。
很多人在自己打電話,與他人視頻的時候,卻未必喜歡戴上耳機。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睡覺的時候,不受到打攪,但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醒着哭鬧嬉戲的時候,卻未必願意去約束他們。會不會出現有人首選靜音車廂,但僅僅是想搭“別人自覺靜音”的免費便車,不約束自己,帶着孩子進,帶着響亮的鍵盤進,最終車廂裏面仍然充滿五花八門的聲音呢?這種情況下,發出噪音者仍然可以振振有詞,誰規定火車上不能接電話,靜音車廂不準進小孩,不能敲打機械鍵盤?
運行靜音車廂的另一個問題是,人人都有靜音的意願,那麼,這種意願需要用價格來篩選嗎?一方面,有了價格機制之後,付出錢的人,會形成更強大的共同意志:“我們都付了錢,你還來這裏吵”;另一方面,價格機制會阻攔很多對靜音需求不強烈的人,或者,本身就會發出噪音的人。那麼,以一個不貴的加價,比如,5元、10元,來區分人羣,是有利於靜音車廂本身的成功運行的。
但是,也應該看到的是,靜音是一種公共契約,不發出吵鬧聲音的人,就應該享受靜音環境。這也是設立靜音車廂的初衷,即“以意願與行為”來區分,但如果以價格機制去篩選,雖然是高效的,但多多少少有不公平之嫌。
還有一個問題是,當設立靜音車廂之後,會產生“一般車廂不必靜音”的想法,這會不會使得非靜音車廂更加吵鬧,而且吵鬧者還理直氣壯,“你為什麼不去靜音車廂”?就像現在公交車上,當羣眾指責有人不讓位置給老人的時候,有人會反駁:他怎麼不去坐出租車?
生活是複雜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還有待靜音車廂的試點過程呈現出來的各種現象、細節。最樂觀、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僅僅依靠自覺,靜音車廂就能良好運行,並在一段時間之後,自發形成各種約定俗成的規範。期待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