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時報》網站11月15日發表了一篇題為“印度不是中國,複製其產業、貿易政策會招致制裁”的文章。文章稱,莫迪政府宣佈了一項與生產掛鈎的激勵措施,金額為銷售額的4?6?5年內耗資約2萬億盧比,適用於11個行業中承諾投資和大規模增產的公司。文章表示,這意味着,印度試圖複製中國的“產業政策”。
對此,文章指出,這樣做的風險很大,因為印度不是中國。文章認為,中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的土地徵用既便宜又快速,而這在印度耗時且昂貴。印度的電力成本屬於世界上最高的之一,中國的電力則屬於最便宜的。中國的基礎設施和運輸成本極具競爭力,印度的競爭力低得可憐。中國有勞動力的靈活性,印度沒有。複製中國的政策並不僅僅意味着產業政策和補貼,它還意味着在其他政治敏感領域推動大規模改革,這在印度這樣的國家很難做到。
要知道,15日,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5國共同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誌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正式誕生,這將為亞洲貿易的發展以及亞洲經濟一體化形成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曾是參與談判國家的印度,就在去年協議快要達成時選擇退出。印度認為,如果成為亞洲自貿區成員,那麼其他國家的產品將會大量進入印度市場,印度的農工業將遭受衝擊。對此,印媒稱,印度根本承擔不起放棄自由貿易的後果。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莫迪政府退出RCEP的這一決定,多個RCEP成員國表態稱,仍願意為印度留門。其中東盟領導人在12日向印度總理莫迪表示,仍歡迎印度加入;14日,日本首相菅義偉也表示,他希望通過未來印度的參與,擴大“自由和公平的經濟集團”。
新華社15日指出,這是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大里程碑,為推動區域乃至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了新的動力。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堅持擴大內需的同時,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久前如期舉辦的第三屆進博會,再次展現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彰顯中國支持貿易自由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大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