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美“南太倡議”實為軍事霸權

就在美西方不斷煽動和炒作俄烏軍事對峙危機的當口,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卻匆匆忙忙地於7日啓程趕赴澳大利亞。在為期7天的亞太訪問中,布林肯將在澳大利亞、斐濟、夏威夷舉行一系列高級別會談。除了會見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召集舉行美日澳印外長會談和美日韓外長會談外,布林肯此行的一場重頭戲,是在斐濟與太平洋地區18個島國領導人進行會晤。布林肯在行前聲稱,希望太平洋島國和美國一道,“提高我們在該地區的雄心”。

顯而易見的是,在美國的全球外交與安全戰略中,太平洋地區事實上已是重中之重。而這一番緊鑼密鼓的戰術操作的終極目標,就是對沖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和平發展與合作。據一位美國政府高官透露,拜登政府計劃與其盟國和合作夥伴啓動一項新的太平洋島國倡議,希望與域內國家加強聯動與合作。

因此,布林肯此次對斐濟的訪問具有十分鮮明的戰略目的。一方面,布林肯口口聲聲要“幫助島國提高在氣候、海洋和交通等問題上所定下的目標”,但是在另一方面,又以意識形態來引領和規劃美國與南太島國的關係,要求島國“促進我們對民主、區域團結和繁榮的共同承諾的方式”。

近年來,美國拉着澳大利亞等國在太平洋地區動作頻頻,着力加強美西方對南太島國的全面影響力,企圖排擠、遏制和打壓中國同該地區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互利合作。

以澳大利亞為例,其向來將太平洋島嶼地區視為自己的後院,然而在殖民主義心態的驅使下,澳大利亞長期全然無視島國的實際狀況和民生需求。從2010年起,堪培拉開始逐年削減對南太島國的經濟援助,援助金額從2011年的12.5億美元鋭減至2016年的8億美元不到。而且這些援助,大部分都是用於對島國的所謂“制度建設”和“能力提升”上,實質就是移植和強加西方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模式,根本無助於當地經濟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7年以來,在美國劍指中國的“印太戰略”的引導下,澳大利亞推出其“太平洋進階計劃”,開始重新加大在南太地區的經濟援助力度。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不斷抹黑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的經濟援助計劃、“一帶一路”共建項目和其他經濟合作,屢屢阻撓和破壞中國企業在當地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活動。在來自美國的壓力下,新西蘭也制定了相應的“太平洋重啓政策”。

太平洋島國政府和民眾歡迎並讚賞來自中國的援助和合作,中國在各島國援助和投資興建的公路、港口、學校、醫院、文化場館等設施,直接提升了當地經濟水平,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去年10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通過視頻方式主持了首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對此,美澳等國自然如鯁在喉。在這一背景下,華盛頓和堪培拉的政客們將太平洋島國視作同中國對抗的角力場。據一位美國政府高官透露,布林肯還將在同馬紹爾羣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和帕勞領導人會晤期間與該三國簽署《自由聯合協議》,以推進美國的軍事准入。而且在美國的誘導下,帕勞方面已經提出美國可在帕勞建立軍事基地,甚至可以在帕勞派駐美國海岸警衞隊。打的是民主的旗號,行的是推行軍事霸權之實,這正是美國太平洋戰略的實質所在。

今年1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員坎貝爾聲稱,太平洋地區可能成為發生“戰略意外”的地區,這是否在暗示華盛頓有可能將在該地區推動某種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如果坎貝爾確實意有所指,那麼布林肯的斐濟之行就更加耐人尋味了。(作者是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1 字。

轉載請註明: 陳弘:美“南太倡議”實為軍事霸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