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長在澳找“抗中靠山”,立企業哀嘆“8年努力白費了”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10日在澳大利亞全國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講,將中國和俄羅斯稱為“國際秩序的破壞者”,呼籲全世界抵抗中俄的“侵犯人權行為”。他的這一表態遭到中方嚴厲駁斥。同日,多家媒體發現,中國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官網2月9日0時發佈的《符合評估審查要求的國家或地區輸華肉類產品名單》顯示,中方暫停接受自2月9日後(含2月9日)啓運的立陶宛牛肉進口申報。據立陶宛“15分鐘”新聞網報道,該國食品和獸醫局9日收到了中方的通報。立陶宛唯一一家向中國市場出口冷凍牛肉的企業稱,自去年12月起,該公司對華出口的通道已被關閉,“這對公司來説意味着巨大的損失,8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澳大利亞在與中國的鬥爭中贏得新盟友”,澳大利亞第9新聞網10日報道稱,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當天在全國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講,稱那些試圖逃避全球秩序的人“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的當務之急是保護由既定規則統治的世界,並盡我們所能加強它”,“我確信這是立陶宛人和澳大利亞人的共同觀點”。
彭博社引述蘭茨貝爾吉斯10日的演講內容稱,各國需要減少對他所稱的“全球秩序破壞者”的貿易和能源依賴,並認為“有必要加強建立並維護既定國際秩序的自由民主政體之間的夥伴關係”。報道稱,在回答關於國際社會在烏克蘭邊境局勢和“新疆人權”課題上“缺乏具體反應”的問題時,他呼籲人們不要在這些問題上“保持沉默”,要繼續“提出問題”。彭博社稱,蘭茨貝爾吉斯也坦言,解決這些問題“每個人都要付出代價”,“原則是要花錢的”。此外,他還聲稱,立陶宛不會在設立“台灣代表處”的問題上後退。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0日表示,立陶宛應該做的是正視客觀事實、糾正自身錯誤,回到堅持一箇中國的正確軌道上來,而不是混淆是非、惡意炒作,更不是拉攏其他國家聯合反華。
“中方暫停進口立陶宛牛肉”10日引發西方媒體關注。路透社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進口國,但來自立陶宛的進口量很少。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1 年中國僅從立陶宛進口了 775 噸牛肉,而當年中國的牛肉進口總量為 236 萬噸。立陶宛“15分鐘”新聞網10日引述國家食品和獸醫局發言人羅斯瓦爾德·戈爾巴喬夫的話證實,該局已收到來自中國的正式信函。其中除了牛肉,還提到了一些奶製品。“(中方)要求提供有關生物學研究等的補充信息。我們要先分析這封信,並評估情況。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表明有問題的跡象。我們知道亞洲市場更復雜,如果缺少某些東西,認證需要很長時間,但我們還沒有收到有關缺少某些東西的信息。”
據報道,Krekenavos agrofirma 是立陶宛唯一一家向中國出口冷凍牛肉的公司。該公司董事長格里克沙斯對“15分鐘”新聞網説,“我們沒有收到關於中國禁止進口的官方信息,但這對我們沒有任何影響——我們的產品已經有一段時間無法清關進入中國了。”他稱,在去年底立陶宛和中國的關係惡化後,通往中國的所有道路都以某種方式關閉了,“我們正遭受巨大損失,還必須花錢尋找可能替代中國的新市場”。
該公司的境況也是立陶宛政府堅持反華不顧企業利益的一個縮影。“15分鐘”的報道透露,從第一次接觸中國市場到2019 年 9 月正式獲得向中國出口冷凍牛肉的許可證,Krekenavos agrofirma公司花費了8年時間。“我們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國市場的銷售額不斷增長,這是一個利潤豐厚的市場,但卻關閉了。”格里克沙斯説。報道稱,他不願透露對中國出口的確切數量,但稱中國市場佔其總出口量的 10%。該公司目前正在尋找其他市場,他對台灣取代中國大陸市場的可能性持懷疑態度,“到目前為止台灣是零,沒有出口的可能性,因為沒有統一的證書”。格里克沙斯還對立陶宛政府從10日起開始向“受疫情和中國報復影響的公司發放貸款”的計劃表示懷疑,“我以前看過這些計劃——沒有任何可行性,它們完全無效。因為有許多無法滿足的條件,例如對中國的出口或進口必須達到25%。而且,這些‘補貼’都是利率不定的貸款。”
“以前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大部分肯定會發現新的市場”,立陶宛外長用一句輕飄飄的話“安撫”本國企業。他10日結束對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訪問後表示,他此訪就是為立陶宛企業開發新市場,並稱“促進經濟聯繫始於加強政治聯繫”。不過,他同時強調,雖然政客們可以“打開大門,但最後一公里的生意必須自己走”。
10日,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訪問德國。據報道,除了美國駐軍立陶宛、烏克蘭危機外,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也將是雙方會談的話題。▲
本報駐澳大利亞、德國特約記者 達 喬 青 木 陳 朔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