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堪稱多邊合作典範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亞投行堪稱多邊合作典範

圖為位於北京朝陽區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大樓。 新華社記者 李 鑫攝

近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第六屆理事會年會閉幕。年會期間,非洲國家尼日利亞加入亞投行的申請獲得批准,至此,亞投行成員數量增至104個,其中11個為非洲成員。亞投行行長兼董事會主席金立羣表示,亞投行歡迎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任何成員申請加入,大門始終是敞開的。

亞投行在抗疫復甦中發揮的作用,受到外媒高度關注。《日經亞洲評論》指出,鑑於疫情大流行給新興經濟體帶來的經濟損失,亞投行作為基礎設施資金來源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據拉美社報道,今年7月,智利正式加入亞投行後,智利財政部部長羅德里戈·塞爾達表示,亞投行為智利與亞太地區發展合作倡議提供了巨大機會。

今年是亞投行成立六週年。6年來,亞投行從最初57個創始成員,發展為如今擁有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大洲的104個成員。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等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始終給予亞投行最高信用評級及穩定的評級展望。

亞投行緣何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公信力?

其一,從亞投行誕生的國際背景來看,一方面,亞投行成立前,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多邊機構也會提供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但要求相對苛刻,發展中國家獲得援助存在一定困難;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儘管基礎設施建設是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領域之一,但它要求的投資規模大、回報週期長且回報率相對較低,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夠。亞投行的誕生可謂正逢其時,既適應了各國求增長、促發展的願望,又彌補了全球金融體系的不足。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希望搭上亞投行的快車,獲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帶動本國經濟增長。

其二,從亞投行的運行和管理來看,儘管亞投行由中國倡議成立,中國是最大的股東、向亞投行提供了最多的資金,但亞投行始終聚焦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成員範圍超出亞洲地區,不附加政治條件,為急需基礎設施投資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融資支持。同時,亞投行按照多邊開發銀行的模式和原則,始終堅持國際性、規範性和高標準,注重把控項目質量,並與世界銀行等其他多邊機構開展合作,積累了促進多邊合作的豐富經驗。得益於良好的治理結構、經營理念和務實準確的投資原則,亞投行贏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信任票。

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少數發達國家奉行單邊主義和“小圈子”政治,多邊主義面臨一些困難。在此關鍵時期,亞投行朋友圈不斷擴容,成績單不斷更新,不僅彰顯了多邊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還為國際多邊合作注入更多信心和動力。

亞投行是多邊合作結出的果實,其本身就是踐行多邊主義的典範。其一,亞投行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股東説了算,而是通過各方協商一致後再付諸行動,這恰恰體現了多邊主義的精髓——“大家商量着辦”。其二,亞投行建立了一套公開透明的標準和規章制度,明確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始終向國際社會敞開大門,這與破壞國際規則的單邊主義形成鮮明對比。其三,亞投行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工作人員來自各個國家,建立起多邊主義的工作模式,贏得了各個國家的信任。

後疫情時代,世界各國面臨抗疫和復甦的雙重任務,綠色發展和綠色復甦逐漸成為全球共識。亞投行順應時代潮流,助力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亞投行近日宣佈,到2023年7月1日,所有投資項目將實現與《巴黎協定》相關目標完全保持一致,並承諾將加大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融資,預計到2030年,其累計氣候融資總額將達到500億美元。

目前來看,由於綠色發展還存在商業模式未成型、投資標準相對缺乏等問題,亞投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一方面,亞投行要把綠色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探索更多適合發展中國家投資的方向或領域。另一方面,亞投行可以與其他商業機構、多邊機構加強合作,對綠色金融產品進行創新,探索建立統一的金融服務標準。期待亞投行走出一條創新之路,夯實自身在全球多邊金融體系中的地位,為實現綠色發展和推動全球經濟復甦作出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 李嘉寶採訪整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5 字。

轉載請註明: 亞投行堪稱多邊合作典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