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子橫行!英國成全球詐騙重災區
英國警方同樣列出了防騙法則,最重要的一條是“不要佔小便宜”,對所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保持懷疑態度,不要相信有“天上掉餡餅”這樣的好事。
説起英國人,冷靜、謹慎或許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但近日一項調查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英國一年因詐騙造成民眾近30億英鎊損失,新冠疫情也加劇了詐騙案的肆虐。
然而,面對詐騙橫行,政府的應對措施似乎遠遠不夠。英國媒體呼籲:“我們該向騙子宣戰了。”
受騙人數眾多、損失金額巨大、騙子越來越猖獗……英國被當地媒體憤怒地貼上全球“詐騙之都”的稱號。
多種招數層出不窮
《每日郵報》近日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今年已有大約4000萬英國成年人成為騙子的目標,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14%。也就是説,幾乎每四個英國成年人就有三個被不法分子盯上。有脱口秀主持人開玩笑説:如果你在英國沒被騙過,那代表你還沒有深入瞭解這個國家。
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英國人均受騙損失36.02英鎊,是美國的兩倍多,澳大利亞的五倍多,加拿大的六倍。而在新西蘭,這個數字僅為1.73英鎊。
英國去年因詐騙造成月均2億英鎊的損失,今年單是4月就達到7億英鎊。根據英國國家欺詐情報局的數據,從去年4月30日到今年5月1日,英國共報告383132起欺詐案,造成近30億英鎊的損失。
這些數據只是冰山一角。英國國家統計局稱,只有七分之一的詐騙行為會報告警方或英國國家欺詐和網絡犯罪報告中心(Action Fraud)。2021年,每1000件詐騙案中僅有一件被起訴。考慮到大量案件未被發現,專家估計,詐騙導致的實際年度損失高達令人震驚的1370億英鎊。
一名女子正閲讀“釣魚郵件”,郵件稱她可以獲得退税。本文均為GJ圖
騙局層出不窮,媒體總結了近年來最常見的幾種欺詐套路,警示公眾。
“爸媽騙局”:騙子使用新的號碼,通過手機短信或社交軟件,冒充被害人子女騙錢。事實證明,這種伎倆特別有效,出於對子女的擔心和保護,父母往往來不及細想就會轉賬。
近日,英格蘭西南部多塞特郡一位66歲的母親安吉拉·布里斯科就遭遇了“爸媽騙局”。她收到自稱是她兒子發來的短信,請求幫忙支付自己忘記支付的賬單。當時,她兒子正在墨西哥旅行。當布里斯科試圖給兒子打電話時,騙子稱電話佔線。後來,這位母親完成了四筆交易,總額相當於她全部的積蓄。
處理這些交易的桑坦德銀行表示,曾告誡用户警惕詐騙,但後者堅持付款。“當時我非常恐慌。”布里斯科説,她只想儘快幫到孩子,不料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件事讓她憤慨不已。
“浪漫騙局”:騙子製造虛假身份,通過網上交友鎖定目標,伺機向“戀人”討要錢財。截至今年6月1日,英國人一年中因“浪漫騙局”損失了創紀錄的8860萬英鎊,高於2020年的5793萬英鎊。其中,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地區的損失最為慘重,各為1227萬英鎊。
一家名為“社會鮎魚”的網站指出“浪漫騙局”的常見特徵,包括拒絕見面或避免視頻聊天、很快表白以及最核心的一點:找各種理由要錢。
假冒機構詐騙:騙子冒充政府部門、機構或公共事業公司,以退税、退款、賬單優惠等為名,套取受害人個人信息、銀行信息,然後轉走現金,或是誘使受害人向假冒的網站支付賬單。
此外,投資詐騙和消費詐騙也屢見不鮮。人們總想保護他們的財產免受低利率和通貨膨脹的影響,而騙子利用這一點,提供看似合理的投資方案。當受害者將鉅額儲蓄轉移到那些“安全”的項目時,現金就消失了,並且難以追蹤。
疫情加劇欺詐氾濫
英國詐騙案為何越發氾濫?分析人士指出,新冠疫情正加劇這場欺詐“疫情”。
《衞報》稱,新冠疫情期間,更多人選擇居家辦公,上網時間更長,使用網絡購物和社交的比例大幅提高,不法分子伺機通過偽造虛假購物網站、支付鏈接、物流快遞信息等方式實施詐騙。
統計顯示,2021年,英國利用社交媒體平台進行的詐騙數量、受害人數量同比增加20倍,每名受害者平均損失1950英鎊。不法分子還在社交媒體上發佈高回報的虛假投資廣告,導致大量民眾受騙。此外,專家發現,處於隔離生活中的民眾,更容易相信社交媒體上那些噓寒問暖,表現“善意”的陌生人。
當人們逐步轉向數字支付時,犯罪分子也“與時俱進”。他們通過電話、短信、電子郵件、虛假網站,假冒國家衞生局、銀行和政府部門等組織,實施欺詐。2021年,這類被稱為“授權推送支付”的詐騙案較前一年增加了約40%。
網絡購物給了一些騙子可乘之機。
誘騙用户在山寨官網上購買防疫用品就是最新一項騙局。英國國家衞生局近日在推特上告誡民眾,謹防那些以其名義推送的虛假短信。這些短信謊稱,用户曾與新冠病毒感染者有過密切接觸,需要訂購抗原自測試劑盒,並誘導他們點擊鏈接,進入一個酷似英國國家衞生局官網的山寨網站,然後填寫個人信息並支付費用。當然,用户之後不會收到任何產品。
在這場騙局中,用户不光損失了錢款,還有重要的個人信息。分析人士稱,在將來的某個時候,這些信息可能再度被騙子拿來使用,讓騙局顯得更有説服力。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這些最難監管和預防的新型詐騙案正是如今增長最快的類型。“請停下快速點擊的手指,不要直接給出你的信息。”
疫情導致的經濟壓力和生活成本緊縮也催生了新一輪“詐騙潮”。專家警告,在經濟困窘中苦苦掙扎的民眾正是詐騙犯新的目標。令人擔心的是,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成為詐騙案中“悄無聲息的受害者”,他們往往因為害怕而不上報受騙情況。
此外,英國便捷的支付設施和英語的普遍使用被認為是詐騙案氾濫的部分原因。英語是電話詐騙犯廣泛使用的語言。技術專家表示,當騙子想在其他國家實施欺詐行為之前,往往先把英國作為“試驗田”。
政府制定應對戰略
一邊是欺詐橫行,另一邊卻是打擊不力。數據顯示,儘管欺詐是英國最常見的犯罪,但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去年處理詐騙案的警力只有總量的2%。英國《泰晤士報》調查發現,因人手短缺,執法部門無力應對激增的案件。當受害人撥打警方舉報專線時,平均需要28分鐘才能打通,而記錄在案的詐騙案件,每1000起平均只有2.1名警員偵辦。
批評人士指出,英國應對欺詐案時多頭監管,彼此脱節。據統計,目前有20多個組織,包括警方、政府部門和其他官方機構,參與打擊欺詐行為。而隨着詐騙案向數字化、國際化的轉移,專業人才和技術的缺失更加大了打擊難度。
面對詐騙案激增,英國政府陸續出台了一些應對措施。據媒體報道,2021年10月,英國內政部重啓“反詐騙聯合小組”,通過聯合執法機關、銀行和電信等行業企業,遏制詐騙案件高發勢頭。該小組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計劃,諸如對電信產品進行銀行授權、防止個人金融信息泄露、攔截偽裝成機構信息的詐騙短信等。
英國警方抓捕涉嫌詐騙的不法分子。
行業組織、社會團隊和媒體也紛紛出手。《每日郵報》近日發起一項反詐騙行動,呼籲英國政府任命反欺詐部長,重新整合反欺詐工作體系,增加專業調查人員數量,要求銀行加強對弱勢客户的保護。媒體同時呼籲,網絡平台應該對遭遇詐騙的用户給予賠償。如果平台未能有效打擊詐騙,應面臨罰款。
代表英國主要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行業組織“英國金融”則表示,銀行和金融業在反詐先進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他們一直呼籲制定一套完整的監管法規,確保民眾的利益受到保護。
英國政府發言人透露,政府正在制定一項應對欺詐的戰略,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公佈。“我們正在招募更多調查人員,尤其是倫敦市警察。我們的目標是到2023年招募2萬名警察,目前任務已經完成過半。”但分析人士指出,英國反詐騙機制一團糟,打擊犯罪不是簡單增加警察數量就能解決的問題。
英國有關機構向懷疑自己受騙的民眾提出三點建議:首先,冷靜思考,停止交易;其次,抱着懷疑態度取證;最後是聯繫銀行並向英國國家欺詐和網絡犯罪報告中心舉報。
英國警方同樣列出了防騙法則,最重要的一條是“不要佔小便宜”,對所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保持懷疑態度,不要相信有“天上掉餡餅”這樣的好事。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王佳燁
編輯 深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