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並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進行統籌部署、集中表達,三大戰略共同服務於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鎮,全國高校如何回應黨和國家對科技自立自強的呼喚,回應黨和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為此,本報特別開設“科教興國 人才支撐”專欄,約請來自東西南北中不同地域的高校書記或校長撰文,請他們回答:高校如何用實際行動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
黨的二十大站在新時代新徵程的歷史起點上,對中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作出科學謀劃,對黨帶領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進行統籌部署、集中表達,這一新的部署既堅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又強調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這三大戰略共同服務於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都把“創新發展”列為諸多任務中的重中之重。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立德樹人,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關鍵在一個“新”字。“新賽道”意味着我們要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動權。諸多傳統產業發展變化的實踐已經提醒我們,“新賽道”需要主動作為、善於作為、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具體舉措。高等教育變革要回應世界關切,開展新的技術革命;要回應國家關切,堅持“四個面向”;要回應社會關切,“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實現高校與社會深度融合;要回應人民關切,持續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如何創新?我們要準確把握教育的目標定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推動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效,推進教育重大問題取得新突破。具體來説,我們需要在交叉學科領域,增強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原創性研究,增強高質量科技成果的供給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產業鏈、供應鏈提供更加強大的支撐,助力行業企業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要把發力點放在實體經濟和交叉學科的深度融合上,我們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讓創新要素充分流淌在教育和經濟產業各個環節,互相激盪,形成合力,走好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道路。
儲能行業前景廣闊,國內外市場對該“新賽道”皆有很高預期。捕捉到社會需求後,西安交通大學於2020年2月被批准設置“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針對儲能技術大規模應用而形成的儲能技術性問題和儲能產業發展的經濟性問題,培養能從事儲能及其交叉領域科學研究、工程設計、運行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的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等教育的發展也要借鑑學習國外的經驗。西安交通大學與米蘭理工大學深度合作,創建西安交大米蘭理工聯合設計與創新學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落户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首批240名學生於2022年9月正式入學,為創新港與“秦創原”國際化內涵建設注入了活力。
學科交叉,增強高校自主創新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創新發展”就意味着我們必須用科技創新來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為實體經濟賦能,科技創新必須和實體經濟深層次融合。這不僅是國家發展的“剛需”,也是國家發展對高校的要求。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着眼國家發展的重大領域和行業產業,不斷為實體經濟發展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有效動力,這樣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高校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世界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靠的是學科的不斷細分和深入研究。近現代科學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很多重大發現和重大問題的解決常常涉及多個學科的相互交流和滲透。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產業結構變化催生新的學科組織方式,市場對新技術的高度敏感性正在催生科研方式的轉變,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的深度融合、加速融合成為新趨勢。這個時代的自主創新靠的是什麼?是交叉學科。交叉學科不僅能夠涵蓋原有學科尚未涉及的知識領域,彌補原有知識體系的缺口,還能夠成為連接學科知識的紐帶,推進科學的整體融合與革命性變化。世界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表明,在學科的交叉點上往往會產生新的前沿和方向。因此,我們必須從交叉學科中尋找創新的新領域。當前很多領域的基礎研究也都具有跨學科性質,例如人工智能、納米技術、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認知科學、神經系統科學等。
交大探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在探索21世紀中國大學新形態和新路徑的過程中,對人才培養模式也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改革。
一是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加強對青年人才幹事創業平台的保障。創新港圍繞理、工、醫、文四大領域建立了八大平台、29個研究院和400多個科研基地、智庫,深入推進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通過先行先試、破題示範,主動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打造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創新引擎。我們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總窗口的示範引領效應,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和學科交叉方面的特色優勢,積極建立新型研發平台,以校企聯合雙導師制培養人才、攻關科技難題,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互動融合。此外,還依託中國西部海外博士後創新示範中心,廣泛吸引全球優秀青年人才,着力打造西部人才和科教高地,為青年人才組建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搭建堅實平台。
二是堅持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引領,以大科學裝置、國家醫學中心等國家級大科研平台為支撐,佈局一批“從0到1”的基礎研究項目,產出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學校聯合共建40餘家校企合作平台,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後一公里”,為西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獲批國家醫學中心首批“輔導類”創建單位,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圍繞9個“揭榜掛帥”任務和7個平台中心,建設世界一流的研教醫型醫院。“十四五”期間,醫學學科發展將主打“醫工結合”,解決“卡脖子”和“臨門一腳”問題,面向原創新藥、生物技術藥物、臨牀新療法、醫療裝備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醫工、醫管結合為學科增長點,擴大學科優勢和競爭力。
三是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開創國際交流民心融合新局面。西安交大依託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大學之間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文化溝通、政策研究、醫療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積極落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等,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在把握安全原則前提下,通過拓展深化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高校的交流合作,在全球教育治理和促進民心相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實施全球校園計劃,通過聯合培養、學生交換等多種形式,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與世界一流大學開展深度合作,不斷探索合作新模式,創辦西交利物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米蘭理工聯合設計與創新學院等一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同時面向全球加強人才引進,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強化世界科技前沿交流合作,促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人才高地建設。
西安交大將更加聚焦立德樹人主責主業,更加自覺履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在持續推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內涵建設、探索高等教育發展改革路徑、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在推行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交叉學科新賽道上,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的集聚度、活躍度、開放度、貢獻度、輻射度,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供有力支撐,交出西安交通大學奮進新徵程的優異答卷!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王樹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