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利春暖
兒子今年剛上幼兒園,想到老師們面對一羣剛入園的孩子,肯定很忙,有些事情可能顧不上,因此,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儘量“自力更生”。
我問他:你知道你們學校的廁所在哪裏嗎?
兒子:知道。
我:如果想尿尿了,就自己去廁所哈。
兒子:老師工作了一天很辛苦,我要自己去尿尿。
最後這句話讓我很驚訝,因為這是很早之前,我們去上早教課,老師幫忙換鞋的時候,我對他説過:老師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你自己穿鞋吧。
沒想到,我無意中説的一句話,孩子還記得。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説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尤其是在孩子處於不知事的年紀,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話就是真理。
父母經常説這四句話,孩子將更加優秀。
一、第一句話:我理解你。
教育的前提是有效地溝通。很多父母表示:孩子大了不好管,説多了,孩子嫌煩,偶爾心情好的時候聊天,沒聊幾句就吵起來。
這其實是親子溝通出現了問題,當孩子情緒不好或者任性的時候,父母先説一句“我理解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被理解和接納的,等於打開了親子溝通的門。
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面對兒子小魚兒的幾次哭鬧,她的處理方式堪稱典範。
當時四位媽媽正帶着寶寶在吃飯,小魚兒卻惦記着剛買的拼裝機器人玩具,並且希望媽媽現在就拼好,媽媽拒絕後,小魚兒開始鬧情緒。
面對這個情況,胡可看着兒子認真地説:“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你很想讓它變成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後,這是規則,你要遵守規則。”
後來,不管小魚兒是因為沒有帶走心愛的玩具而大哭,還是因為玩水堡的時候害怕而大哭,胡可都首先用“我知道”句式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表示理解和接納。
有時候,孩子哭鬧不是不講道理,只是和家長相比,孩子不管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控制權都處於弱勢的一方,因此,只能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反抗父母的控制。
《父母話術訓練手冊》一書告訴我們:用同理心認同孩子,尊重孩子,在日常對話中讓孩子瞭解“爸爸媽媽是愛你,懂你的”是很重要的。
父母要經常向孩子傳遞“我理解你”的信號,為進一步溝通做鋪墊。
二、第二句話:如果你喜歡,那就去做吧。
溝通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而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否做到尊重更重要。作家周國平説:“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選擇是一種教養。”
生活中,經常對孩子説“如果你喜歡,那就去做吧”。簡單一句話,背後是對孩子想法和需求的尊重。
前幾天,田亮在《小巨人運動會》發佈會上曬出了女兒森碟日常網球訓練的視頻,還表示請的兩位陪練都是WTA排名靠前的專業選手。
田亮夫婦曾經帶着女兒去學跳水,可是森碟對田亮説:爸爸這個我不喜歡。
田亮夫婦二話沒説,就選擇了森碟最喜歡的網球,並且提供了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大限度的支持。
很多網友都説:有這樣鼎力支持自己夢想的父母,真的讓人羨慕。
可是現實生活中,打着為你好的旗號,剝奪着孩子選擇權的父母比比皆是。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學習好,長得漂亮,還是班長。但是這麼優秀的一個孩子,每次出現的時候,都是一副很膽怯的樣子。為什麼會這樣?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她的媽媽:她的媽媽非常強勢,各種事情都要干涉她,小到買衣服點菜,大到交朋友選專業。偶爾齊明月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媽媽就會説“你怎麼這麼幼稚”。
雖然父母愛孩子,可是這種無視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的做法,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長期被父母做主的孩子,容易變得沒有想法和主見。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他才能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明白責任與擔當。
正如冰心所説:“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選擇。”
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難,但收穫的將會是一個獨立堅強的孩子。因此,生活中當孩子面對選擇時,對孩子説一句“只要你喜歡,那就去做吧”。
三、第三句話:經過努力,比之前更好了。
有的父母説,孩子喜歡什麼,我都尊重他了,可是他一天一個樣,今天想學吉他,明天想學畫畫,學一陣子覺得太難就不學了。
這種畏難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更何況心智尚未發育完全的孩子。
父母要做的是通過恰當的語言調動孩子的內驅力。比如經常對孩子説:“經過努力,你現在做的比之前更好了。”通過強調努力的過程,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態。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認為:
擁有成長型心態的孩子,內心堅定認為努力和堅持是可以獲得成功的,面對困難和挑戰,這類孩子也會更加積極和樂觀的面對。
一個朋友的兒子,從小運動能力很差,父母使出渾身解數,就為了讓他多動一動。
比如散步的時候,會裝作很興奮地説:快來,我們比賽看誰跳的遠。小孩子剛開始只是被父母吸引來跳一跳。
為了讓他多跳一會,父母總是説:“哇!你現在可以跳這麼遠啦,經過努力和練習,你跳的越來越遠了呢!”沒想到小孩子越來越喜歡跳遠,或者説越來越喜歡這種挑戰的感覺。
父母的一句“經過努力,你做的比之前更好了”讓孩子感受到通過努力,可以掌控一些事情的成就感:哪怕我現在做的並不出色,但是隻要多努力,就可以變得越來越好。
這種成就感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面對困難時,更願意去努力,甚至愛上這種挑戰的感覺。
四、第四句話: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父母希望孩子不服輸,不斷變得更加優秀固然重要,但是人生路上,總會遇見一些讓人感到絕望的困境,此時,有一個豁達的心態就顯得無比重要。
2016年臨沂羅莊的徐某因大學學費被騙,一向身體健康的她在報案回家途中因心臟驟停去世。
2014年,中國科學院一名博士研究生張某服毒結束了生命。生前他曾稱説,壓力無處不在。
此類事件不勝枚舉。
如此年輕的生命就此逝去,總是讓人扼腕嘆息。如果在撲面而來的壓力中,他們的心底有一絲不一樣的聲音,結果是否就不會這麼慘烈?
記得我上高中時,開學的第一週,自行車丟了。對於一個家境不好的孩子,丟了一輛價值幾百塊的自行車,算是一件大事,所以心裏很絕望。
回到家後,我哽咽着説“媽,我自行車丟了。”
結果我媽卻笑着説:“太好了,這些天我老是心神不寧的,就怕出什麼事,沒想到是車丟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人沒事!”
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講,本來感覺天大的一件事,就在我媽簡單的幾句話中過去了。
但是這個場景卻深深印在了心裏。在後來的人生路上,每當遇到困境時,總會想到我媽説的“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父母説的話就像種子一樣播撒在孩子的心間,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
與其在遇到問題時束手無策,只能感嘆教育好難,不如在生活中潤物細無聲地給孩子多“洗腦”。
親子教育專家張敏在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説:教育的最高段位不是不提要求,而是潤物無聲,不要讓孩子有被教育的感覺。
有的父母很用心,總是給孩子講很多的道理,巴不得將自己畢生所學全都餵給孩子。
可是,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對孩子而言味同嚼蠟。時間久了,還會被孩子嫌棄“太嘮叨”。
希望我們明白: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教於無形。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讓他自己去探索。
父母只需要默默守望,在恰當的時候,多跟孩子説這四句話,幫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