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總統星期三宣佈了總規模高達2萬億美元的“美國就業計劃”,用來推動美國從公路到充電站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投資。為了獲得支持,他宣稱這一每個世代才有一次的計劃將幫助美國“贏中國”,並且證明民主制度是有效的。
美國大量基礎設施已經老舊,這是其超越黨派的共識。但奧巴馬上台不久就提出雄心勃勃更新美國基礎設施的設想,兩個任期都沒搞成。特朗普更是高調嚷嚷了一陣,也泡湯了。拜登是第三輪衝鋒,他的計劃定得最細,看上去最認真。
不過,拜登的計劃一宣佈就遭到共和黨的反對,前總統特朗普稱它是送給中國的禮物,為籌到那2萬億的增税計劃將毀掉美國製造業。拜登有可能再次陷入誰都覺得應當幹,但該怎麼幹、錢從哪裏來莫衷一是的泥潭。
美國社會嚴重分裂,辦大事觸及的利益層面越多,創造的政治鬥爭機會越多,從而讓過程一再吞沒目標,這是美國問題的根。搞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的內在動力本應遠大於利益紛爭的阻力,但今天的美國不是這樣。要拿“贏中國”當王牌推力,這當中的錯位也太大了,一聽就有點懸。
中國建高鐵、把高速公路不斷網絡化,密集建網絡基站,想過要“贏美國”嗎?它們完全都是中國自己的議程,投資的動力極強,老百姓也總體上很支持。中國基建可以説推進得“輕輕鬆鬆”,我們的擔心常常是別搞過度了,導致階段性浪費和債務風險。
美國現在連國內政策中也到處都搞出中國的影子,國家安全的標籤亂貼,哪個產業失調都怪中國偷走了午餐,這除了能煽動民族主義,對解決問題可以產生的借力其實很小。久而久之,美國不僅逢中必反,而且“反中才能成策”,一次次造成偏離目標的誤導,美國將會這樣迷失。
強迫自己在更多的時候忘掉中國吧,美國需要的是跟自己好好較勁,從喊着建高鐵到現在十幾年了,為什麼一公里也沒建起來?這樣的低效跟中國有什麼關係?特朗普上台推翻了奧巴馬的很多政策,拜登上台又推翻了特朗普的,這些是中國引誘美國乾的嗎?
華盛頓開始重視中國的一些重要經驗了,衝突也是相互借鑑、融合的一種方式,這個現象倒是蠻深刻的。中國最大的經驗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拜登下決心要從改善基礎設施、增加科技投資入手,似乎從中國方向悟出了點什麼。我們希望美方不斷鎖定這個思路,它的確是正道。
美國若真的掀起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高潮,相信中國社會總體上會樂觀其成。美國多幹這樣的正事會擴大它的市場需求,對中國經濟動力的擴大是一個正面因素。而且中美的“較量”本來就應該首先是各自發展好國內的競賽,而不是彼此在外交上“下圍棋”。
華盛頓把它的注意力重心擺正了,也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對自己誇大“中國威脅”了,他們會發現中美合作的好處有可能多於它“出於實力地位”開展的對華零和競爭。拜登不是很想重振美國基礎設施嗎,中國完全可以成為他們這項計劃的夥伴,而非對手,只要華盛頓願意。
執迷於樹敵和對抗是缺少心胸的消耗型減法策略,肯定屬於下策。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