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五年來共受理審查起訴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案件20餘萬件

最高檢:五年來共受理審查起訴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案件20餘萬件

圖片來源:最高檢官網

最高檢於6月5日上午召開“生態檢察助力美麗中國建設”新聞發佈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在通報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工作情況時談到,保護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題,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瞭前進方向。2021年6月,黨中央制發《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生態文明司法保護。為更好總結回顧檢察機關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和經驗,我們決定發佈《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白皮書(2018-2022)》。下面我對五年情況作簡要通報。

五年來,全國檢察機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位國家治理全局,充分發揮“四大檢察”融合履職職能作用,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一、服務大局“強辦案”,加大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司法力度

檢察機關始終緊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重點流域、區域、行業加大辦案力度,綜合運用“四大檢察”職能,守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五年來,共受理審查起訴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案件209957件353223人,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民事檢察案件498件、行政檢察案件62875件、公益訴訟案件394894件,辦案數量均顯著上升。

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最高檢連續三年與公安部、生態環境部聯合開展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期間共批准逮捕涉嫌污染環境罪2250餘件4210餘人,起訴3068件7270人。部署開展“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守護海洋”“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等專項監督活動,集中力量打好重點領域損害公益問題的攻堅戰、持久戰。

積極推進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最高檢聯合相關部門部署開展“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等專項行動。五年來,共辦理長江流域污染環境犯罪案件3900餘件10400餘人、非法捕撈水產品犯罪案件16200餘件26600餘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161600餘件;黃河流域污染環境犯罪案件2900餘件7800餘人、非法捕撈水產品犯罪案件5000餘件8100餘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126600餘件,相關違法犯罪得到明顯遏制。

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最高檢積極回應人民羣眾關切,加強調查研究,會同最高法發佈《關於辦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相關犯罪定罪量刑標準,解決涉人工繁育野生動物案件的處罰規則等重大實踐爭議問題,更好實現罪責刑相適應。解釋施行後,涉相關動物案件下降70%以上。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召開之際,最高檢專題發佈一批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指引各地辦案實踐。

積極助力礦產資源保護。最高檢聯合公安部、中國海警局部署開展打擊整治盜採海砂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保障海洋生態安全。分別專題發佈依法整治非法採礦刑事典型案例4件、公益訴訟典型案例8件,有效指導案件辦理。

堅決守護農用地保護紅線。全面落實黨中央關於嚴格保護耕地的重大決策部署,從嚴打擊非法佔用農用地違法犯罪,深化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問題的督促整治,守護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最高檢發佈4件檢察機關依法保護黑土地典型案例,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

強化法律監督。五年來,全國檢察機關共提前介入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案件1899件,立案監督10020件,撤案監督8049件,建議行政機關移送9177件,追捕2771人,追訴7130人,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11358份,糾正審判活動違法1601件,切實防止和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等問題。加強生態環境領域民事檢察監督,秉持民法典“綠色原則”,通過抗訴、檢察建議等,促進生態環境領域公正司法。

二、深化共識“強協作”,構建生態檢察一體化保護新格局

保護自然,必須順應自然。江海奔流不息,物種遷徙生存,廣袤的自然並不以固有行政區劃為界,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認真落實雙贏多贏共贏理念,推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新格局。

強化檢察上下一體。最高檢組織開展環境資源領域各類專項行動,對重大、疑難複雜案件進行掛牌督辦,對重大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直接立案辦理,確保違法犯罪案件懲處到位、行業監管漏洞治理到位,形成上級檢察院牽頭推進、區域分類實施、各地因城施策的生態檢察工作格局。

強化檢察職能協同。積極探索環境資源案件辦理模式,“四大檢察”共同發力、齊抓共管,擴大“刑事+公益訴訟等”多重監督的疊加效應,加快形成整體優化、協同集成的檢察工作新格局。

強化跨區域聯動。各級檢察機關根據環境地域、流域特點,紛紛探索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全國區域覆蓋率90%以上,改變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兵模式,從流域治理的高度探索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新模式,提高了檢察監督的協同性。

強化跨部門協作。各級檢察機關不斷加強與公安、法院、行政主管部門的溝通協作,形成監督、協作的縱橫向網絡,增強服務保障生態環境的聚合效應。目前全國已有90%以上省級檢察機關、80%以上市級、縣(區)級檢察機關會籤協作配合機制,建立河(湖、林)長+檢察長協作治理機制,強化“司法+行政”履職合力。

三、聚焦源頭“強治理”,推動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

從個案辦理到類案監督,進而促進訴源治理達到標本兼治,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更高要求。各級檢察機關自覺融入國家治理、多措並舉,助推提升治理效能。

進一步強化訴源治理。五年來,檢察機關針對辦理環境資源案件過程中發現的普遍性、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並積極向地方黨委報告,向上推動解決,通過“督”和“幫”的形式,與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形成工作合力。

靈活運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助推恢復性司法。對環境領域犯罪源頭企業及主管人員、中間鏈條經營者、組織和主要獲利人員堅持從嚴打擊,對參與程度較輕的涉案人員,依法作出從寬處理決定。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涉案企業合規、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等深度融合,促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落實,共同為生態修復開出“良方”。

做實行政檢察助推社會治理。五年來,檢察機關共化解生態環境領域行政爭議1933件,促使行政相對人主動履行繳納罰款、退還土地、恢復土地原狀、補植復綠等義務。制發行政類案檢察建議494件,推動訴源治理,彰顯行政檢察工作在環境資源保護體系中的獨特價值。

發揮現代科技助力作用。依託兩法銜接信息共享平台、政法大數據平台、三維全景影像技術等科學技術,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案件的技術應用。最高檢與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和中國環境檢測總站加強協作,推進衞星遙感和技術檢測手段在辦案中的運用。各地將大數據信息平台、無人機、快速檢測設備等運用到公益訴訟辦案中。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宣傳。堅持司法與普法相結合,抓好主流媒體陣地的“正能量”輸出,同時依託微信、微博、互聯網聽證等平台,創新普法宣傳方式。在“世界環境日”等重大節日節點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典型案例、白皮書等,擴大宣傳效果,增強社會公眾生態保護意識。

四、夯實基礎“強能力”,促進生態檢察履職能力現代化

生態檢察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對檢察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能要求很高,必須持續推進生態檢察履職能力現代化建設。

在統一執法司法標準方面,最高檢聯合最高法頒佈有關環境資源領域犯罪司法解釋及規範性文件,共同發佈海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首個司法解釋,組織編寫《環境衞生犯罪辦案指引》,指導生態環境領域案件辦理。發佈生態環境資源指導性案例44件,典型案例307件,為基層辦案提供指引。各地檢察機關加強調研分析,制定辦案工作指引,會籤聯席會議紀要,開展法、檢、公、行的同堂培訓,統一執法司法理念。

在加強生態檢察專業化隊伍建設方面,最高檢連續3年評選110個單位和220人為打擊危險廢物先進集體和個人,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各地檢察機關在最高檢指導和支持下積極探索建立環境資源案件專業化集中辦案模式,建立專門的環境資源辦案檢察院和環境資源辦案團隊。

在完善環境資源領域智慧藉助工作機制方面,最高檢組建公益訴訟技術專家庫,入庫專家832名。研發“益心為公”志願者檢察雲平台,截至2022年底,共錄入志願者2.7萬餘名,提報案件線索3000餘件。全國檢察機關行政檢察部門特邀檢察官助理通過參與檢察聽證、提供專業諮詢意見等方式履職共5746人次,其中來自環境資源領域的佔比約22%。

對生態負責,就是對人民負責。新時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更加光榮、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鉅。新徵程上,檢察機關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法治自覺和檢察自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守護“國之大者”,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檢察保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58 字。

轉載請註明: 最高檢:五年來共受理審查起訴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案件20餘萬件 - 楠木軒